健康中国与心理健康,健康中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任燕萍 就5月30日上午在京举办的“健康中国论坛2023”,《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了论坛秘书长陈剑。

健康中国与心理健康,健康中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健康中国论坛秘书长陈剑

记者:今年5月30日上午在京举办“健康中国论坛2023”,论坛主题围绕提升国民心理健康,出于怎样的考虑?

陈剑:健康中国论坛是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今年创建的论坛。

今年论坛主题是提升国民心理健康。具体承办机构是从事职场健康18年的盛心集团。确定这一主题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是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是健康中国行动重要内容。健康中国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国策。《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15个重大专项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是其中重要行动。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对新时期做好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此外,WHO世界卫生组织)也多次呼吁,心理行为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持续增多,应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WHO提出的健康标准,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方面内容。其中心理健康是全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当下国民心理健康面临诸多挑战。当下青少年心理问题、职场人压力问题、老年人孤独问题、普通人价值感缺失等问题日趋严峻。再加上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突显,多种因素叠加,导致很多人不安焦虑状况愈加明显。心理失衡、行为偏差、精神疾病、心理障碍发生率大大增加,心理行为异常和常见精神障碍人数逐年增多,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刑事案件时有发生,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了较为严重影响。

正是基于上述两方面因素,此次大会把提升国民心理健康作为论坛主题,期盼全社会都来关注国民的心理健康问题。

记者:普遍的社会焦虑是当下国民心理健康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问题。请对这一现象作些分析?

陈剑:社会焦虑是一种社会心理障碍。焦虑是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人们遇到某些事情(如挑战、困难或危险)时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

当下,社会焦虑问题较为普遍地呈现于不同群体中。 引发社会焦虑有诸多原因。从个体因素看,存在生理、人格、人际交往等因素。从社会环境因素看,社会压力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社会焦虑。贫困人群,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流动青壮年人口以及缺乏社会和婚姻支持的人群,罹患焦虑症的比率相对较高。同时,收入不平衡,贫富差异的增加,贫困人群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进而陷入焦虑的泥潭。此外,社会转型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也是造成社会焦虑的重要原因。生活风险、社会风险、安全风险的增加与累积,会给不同阶层群体的基本生存状况带来影响和变数。三年的新冠疫情,进一步推高了社会焦虑积聚的危险性。

记者:还有哪些国民心理健康问题?

陈剑:国民心理健康存在的另一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抑郁症患病率高。不仅老人、职场人员有一定比例,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尤其严重。2022年6月29日,《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发布。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在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女性抑郁占比高达68%,约为男性患病率的2倍。

此外,儿童心理健康也应当引起关注。2021版中国儿童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儿童整体健康水平持续提升,但儿童心理健康等问题日益严重。中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有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困扰。

记者: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水平,目前还有哪些短板?

陈剑:当下,中国在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包括全社会对国民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缺少清晰认识,资源配置不合理,政策法规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尚未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综合施治不到位,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记者: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水平,近年来政府有哪些举措?

陈剑: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国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这是进一步推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构建幸福校园、和谐社会、健康中国的新思维、新格局、新方向。例如,2022年1月1日起,《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进行专门立法。要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当“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防止因此对未成年人造成心理伤害。

2022年7月29日,国家卫健委分别在北京、上海、湖南设置3个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

2023年4月20日,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部署《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从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规范心理健康监测、优化社会心理服务等八个方面展开重点工作,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护墙。

记者:如何进一步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水平?

陈剑: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一个很大题目,内容十分丰富。

首先是目标的确定。推进国民心理的现代化,形成心态平和、思维广阔、阳光自信、友善亲和的国民心态与品格,应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崛起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应当展示的形象。

从推进心理健康工作分析,需要把心理健康建设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在重大政策制定过程中准确把握各类这种急剧的社会变革对人们心理造成的巨大冲击和震荡;加强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疏导机制,建立科学规范、有效有用、多层次多渠道的心理疏导机制,使社会保持和谐发展。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或渠道,来释放出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安全的消极社会心理。这是化解“社会焦虑”的具体手段。此外,需要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促进精神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促进各地区心理服务和精神卫生体系的协调发展;需要加强公共心理危机体系建设,需要制定常态化、规范化的精神心理分级救援体系,构建社会心理危机预警体系;提升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精神专业人员的待遇和社会认可度。

记者:当下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的地区差异显著,东部地区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其他地区,城市户籍人口优于农村户籍人口,低收入、低学历、无业与失业人群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水平,是否还可以从更宏观范围分析?

陈剑:你说得很对。上述差异说明,国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与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密切相关。这主要有以下一些内容:

首先是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若此,可以让全体社会成员对未来发展也有一个可清晰的预期。在此基础上,通过实现充分就业,让社会每个成员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就可能极大减少社会的成员的心理压力和焦虑产生的土壤。

二是需要创建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是提升国民心理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公平正义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一种价值标杆。建设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对有效疏导与缓解国民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政府的信息公开,政府及时发布重大信息,从源头上减少甚至避免群体性焦虑的产生,是化解“社会焦虑”的科学法宝。

四是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方式,即建立较为完善的利益表达和诉求机制,是化解国民“社会焦虑”的制度保障。也就是让协商对话制度、信访制度、社情民意等多项与民众沟通的制度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形成解决利益冲突的制度化机制。

从宏观视野上探讨如何提升国民心理健康,实际是一场关于社会如何健康发展,如何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宽容的讨论。

记者:谢谢你!

【陈剑简介】

健康中国论坛秘书长。著有《社会心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计划生育宣传心理学》(气象出版社1992年出版)等专著。

编辑:龚紫陌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luao319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fqkj163@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qkj168.cn/1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