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emba,清华emba报考条件是什么

主题:春暖花开 生机重来

——清华经管EMBA上海校友会2022年度企业家年会暨2023年春茗

时间:2023年3月18日(下午)

地点:上海静安香格里拉三层大宴会厅

内容:

主持人: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春暖花开,生机重来,非常感谢各位贵宾,各位同学,莅临清华经管EMBA上海校友会“2022年企业家年会暨2023年春茗”现场。我是绿地集团执行总裁,上海校友会会长,本届企业家年会主席,陈军。

回望2022年,我们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年。国际形势动荡、国内疫情肆虐,中美脱钩加剧。我们共克时艰,一同穿越周期,终于迎来了阳光明媚的2023年,坚冰融化,春暖花开。我们在危机中加速转型,也希望在危机中浴火重生。

新的一年,我们终于可以开启飞行模式,随时随地飞到江河湖海的另一边;终于可以关掉摄像头,与客户、伙伴面对面沟通,可以坐而论道,也可以觥筹交错。

今天的清华经管EMBA上海校友会企业家年会,我们清华校友齐聚一堂,在下午的论坛部分,聆听两位大师的教诲,探索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路在何方。

今天论坛的第一位演讲嘉宾黄奇帆老师,黄老师曾任重庆市市长,著有《战略与路径》《结构性改革》《分析与思考》《谈浦东开发的战略、政策及其管理》等著作,对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和政府经济管理具有深入的理论思考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今天他为我们带来的演讲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与路径”。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黄奇帆老师上台演讲。

黄奇帆:很高兴今天下午参加清华经管EMBA校友的春暖花开的活动,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演讲主题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它实施的战略路径。

去年10月份,我们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的命题,就是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实现到2050年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目标。

中央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有五大特点:一是14亿人现代化的特点;二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四是中国式现代化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和平崛起的现代化。这五个特点的内涵和具体内容在二十大报告里都有,我们可以深入地学习、了解和体会。

总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也是我们2050年实现世界经济强国的过程,也是我们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我想结合这么一个主题谈一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路径,这些战略路径并不是说今后几十年要提出许多新的,跟过去完全不同的战略,其实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路径与我们改革开放四十年所推动的战略路径是一脉相承的,是我们党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这其间,就是二十多年时间内先后提出来国家级的重大的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说它是国家级的,就不是我们一个省,一个区域的,说它是国家级的,就不是某个行业的具体的战略战术,都是整个国家经济整体性的战略。

这种战略,我的理解包含五个方面:

第一,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就是我们国家今后几十年进入了新格局、新的理念、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所推进的战略。

第二,去年5月份党中央、国务院推出建设中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而这个战略构成了我们中国在今后几十年在国际经济发展中核心竞争力的战略。

第三,我们国家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实体经济为主体,制造业为重心的战略,这个战略涉及到整个国家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体系结构。

第四,整个国家怎么样以“一带一路”为基点,更好地开放,更大的开放,使得中国东西南北中协调的开放。

第五,整个国家发展共同富裕的战略,这个战略既是目标,要实现现代化强国四个共同富裕的强国,也是战略战术,也是手段,通过共同富裕使得中国每一阶段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都能够协调、平和、稳定、健康的发展。

以上这五个战略都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先后提出来,在二十大报告里重点归纳的,所以我把它理解为这是整个国家级的战略,既对过去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我们今后十年、二十年以至于到2050年以后都会长远起作用的一些战略。

下面我分别把这五个方面内容跟大家沟通一下。

首先要讲的是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

一个国家的经济循环的格局,或者战略是国家的顶层战略,最高层次的战略,如果站在我们党、我们国家的第二个一百年,也就1950年到2050年这一百年的过程当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到整个国家经过了三个循环的格局。

第一个阶段,1950年到1980年的时间,以内循环为主体,相对封闭的循环战略。但因为我们国家足够大,31个省,960万公里,规模比整个欧洲还要大,在这个意义上即使相对封闭,但是我们的内循环空间也足够大,在自立自强的方针下,实现了我们国家经济的积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石建立,在这个意义上整个国家也有长足的发展。但是有一点这是相对内循环的战略,所以到1980年我们进出口贸易中国GDP200亿美元的10%还不到,整个国家的进出口量就200亿美元左右。

第二个阶段,从1980年到2012年,就是十八大前这三十多年,整个国家的循环战略应该是以外循环为主体,当然也有内循环,但是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循环,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依靠几十年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的红利,我们利用国际的资源,国际市场来推进中国一穷二白的状况下实现了长足的进步,40年时间成长了90倍,这是开放型为主题的战略阶段。

第三个阶段,从十八大以后到现在,以至于到未来的几十年,到2050年,这三十多年我们进入到以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这个战略明确提出来是十九大以后,是“十四五”规划制定的时候,我们党的五中全会正式提出来,但是实际上它的路径、轨迹在十八大以后就形成了,十八大以后在2012年以后,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边界条件出现了四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一是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开始淡出,每年退休的人1200万,能够上岗的年轻人八九百万,每年减少300万,所以2010-2020年十年期间劳动力减少了3000万。

二是环保的压力也有变化,几十年开发过程中,环境的欠账都开始还债,这一块成本提高。

三是各种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原材料资源成本也提高,资源的紧缺性也提高。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工业所消耗的原材料,地底下挖出来的各种资源,我们的消耗量达到全世界50%几,工业是全世界百分之20%几、30%,消耗量是全世界最高,地球上每年从地底下挖出来的物资是250亿吨,但是我们国家的消耗占了130亿吨,所以工业生产的源头减量、节能减排,各个方面的需求量、工作量是非常大的,这个角度也有一个约束。

四是整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也需要进行调整。在这个阶段,十八大以后就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经济的新常态等等,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国家的外循环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我们国家外循环比重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达到了64.5%,也就是说1980年10%的进出口贸易,外循环下面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外循环比重越来越多,2006年达到峰值,2006-2011年始终在65%左右,在峰值上平衡着发展。从2012年到2020年,峰值下降,到2020年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降低到32%、33%,意思就是从64%、65%减少一半,减少30多个点,这个降下来并不是特朗普搞脱钩,或者这三年疫情使得全球产业链断裂所降下来的,实际上在2012、2013、2014年提出内循环之前,早在十八大以前就开始往下降,这八九年降了30多个点。这个降下来本身就是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的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现象。

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实施下,今后几十年我们国家经济会出现几个新的特征。

(一)国民经济依赖外循环为主的状况更多地转变为内循环拉动经济。

这个时候进出口贸易的比重在今后几十年大体上会降到25%左右,就是现在是33%,比如说去年121万亿的GDP,进出口贸易是6万亿美元多一点,算成人民币是40多万亿,跟121万亿比就是33%左右,今后这一块还会降,我认为到2025年就可能降到25%、26%,以后在这个点上就平衡,2035、2050年持续平稳在25%左右。这个概念不是我们国家开放退步了,是我们国家开放进入到世界经济强国的开放境界的一个表现。

大家可以看美国在过去五十年,任何一年,美国经济的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都在20%-25%之间。美国去年GDP是25万亿美元,进出口贸易是5万亿美元,大体上是1/5,就是20%。2020年美国GDP 21万亿美元,美国当年的进出口贸易4万多亿美元,折算下来也是22%左右,这就说明世界第一强国是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的开放,美国当然是开放的是双循环开放。

欧洲的27个国家,欧共体的27个国家,每个国家都算世界经济富裕国或者强国,合成在一起作为世界经济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欧共体去年的GDP总量和进出口贸易比重是26.3%左右。

日本,日本可以分两段,战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各国经济都被打乱打散了,差不多有三十多年的时间,产业振兴的时候是外向型为主的发展经济,在这三十多年中,有十来年时间进出口贸易达到了GDP总量的67%,就跟我们过去几十年有那么一些年贸易达到64%、65%差不多的振兴。日本经济进入世界经济强国,到了第十名、第八名、第七名一直到第二名的时候,日本GDP总量这几十年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到最后的二十年基本上进出口贸易占GDP就在27%左右。

世界经济强国的惯例通常特征就是这样的特征,中国按照邓小平老人家讲的“三步走”,第一步从80年代200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1000美元进入小康,第二步再用20年进入全面小康,第三步再用30年到2050年成为经济强国,我们现在面向走向经济强国阶段,这个经济特征就不再是依靠外向行为拉动,而是出现强国特征,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开放。

(二)双循环下国民经济第二个特点就是“三驾马车”的拉动会出现比例结构的变化。在外循环的结构下,“三驾马车”内循环的消费拉动比重是35%-40%之间,40%不到,前几年消费拉动是37%、38%,总之是不到40%,投资拉动、出口拉动加在一起,在60%以上,这是外循环特征。

在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阶段,就是未来的30多年,我们将出现新的变化,就是消费拉动开始逐渐提升,提升到50%以上,甚至51%、52%、55%都是可能的,我自己认为到2035年的时候,中国的消费拉动会占50%以上,到了2050年阶段会达到55%。在这个意义上,就是消费成为中国经济的大头,然后投资和出口会加在一起占到50%或者45%,这是比例结构的变化。

大家想一下,我们在原始积累的时候,基础设施非常的单薄,不管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包括港口,包括其他的基础设施,地铁、城市的道路等等,也包括整个国家的房地产。大家知道在1980年,中国城市人口人均建筑面积只有5平方米,三口之家能有15平方米已经是平均值了,三口之家、五口之家住15平方米的比比皆是,现在中国人已经平均建筑面积已经是50平方米。

大家想一下1980年城市化里,城市人口10亿人口里面只有18%的城镇化率,不管是县城乡镇,到大城市全部人口1.8亿,现在中国的全部城镇化率到了65%,14亿人口里面有9亿多城市人口,所以人口从1.8亿变成9亿要增加5倍多,平均建筑面积再从5平方米变成50平方米,面增加10倍,所以房地产增加了90倍的总量。大规模的基建,城市化的基建也进入了饱和、天花板,铺天盖地的建设今后变成结构式的填平补齐的发展,所以投资拉动会相应的缩减。

出口从60%降到25%左右的时候,出口拉动比较当然也会下来一下,绝对值倒不一定下,因为GDP可能基数翻番,所以绝对值哪怕不降下来,基数翻番比重也会下来,这是第二个特点。

(三)消费拉动占50%以上,老百姓可支配收入的分配,至少占到50%以上。跟我们消费拉动35%-38%这个阶段对称的就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可支配收入在GDP比重一般都是40%以内,这几年提高了一点,到了今年43%,100万亿的GDP,大体上50万亿是老百姓可支配收入,这个比重就低了,40%的收入是拉不动50%的消费拉动,哪怕把钱全部用来消费也还是40%不到,这个意义上讲,对称50%的消费拉动,可支配收入的收入一定要50%以上,甚至达到55%。假如十几年以后GDP翻一番变240、250万亿,老百姓的收入不是50万亿变100万亿,而是变成55%,这个时候收入就是130万亿,在250万亿里面超过30%以上,这个上面额外增加的30万亿、40万亿会转化为消费拉动。

我们说可支配收入有四部分组成:

(1)广大的在职职工的工资,不管是军人还是干部、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学校、医院,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员工,这部分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40%左右。

(2)经营性收入,主要体现为个体户,现在有1亿左右的个体户,平均收入有高有低,平均是10万,那就是10万亿,50万亿的可支配收入里30万亿是职工的工资,10万亿是经营性收入,个体化。

(3)老百姓也有财产性收入,炒炒股票也有收入,总的来说,房产也会增值,这部分会有8%左右。

(4)政府转移支付,政府扶贫帮困,转移支付总有一块。

加在一起,怎么实现中国老百姓收入从40%变50%、55%,“十四五”和2035规划里有一个概念,要让中等收入阶层4亿人翻番,变8亿,让低收入的阶层每个月1000块钱不到的人减半,如果这个实现工资性、经营性、投资财产性的就相应提高。这是一个比例,这个比例一变化就代表了国民经济消费能力的提升,如果可支配收入在50%或者55%,资本的收入,投资者的收入可能就从现在20%比重应该降到21%、22%,再加上折旧的收入也是企业的收入,加在一起应该有26%、27%。剩下的20%左右是政府的收入,我们国家政府收入税收现在是20%左右,再加上有一块土地出让金各种各样的收入有6、7万亿,这个比重也不低,以后国家应该变成小政府,总量不减少,但是在GDP大的比重里面结构小一点,更多地把钱转移给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

这三个特征一到位,内循环的动力就起来了,当然内循环为主,刚才讲的三个指标都是内循环为主。不能忘记还有外循环,这是更高水平开放,更宽领域开放,更深层次开放的内循环,所以外循环在今后几十年的特征就是“三个更”,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

具体表现应该表现在五个层面:

第一,我们不再像过去几十年以出口导向为主的贸易政策。既鼓励出口,也鼓励进口,并且不断降低关税,使得中国老百姓能够更低成本的分享世界各种好商品的成果,这几年进出口不以追求顺差为主体,拼命出口的国家都是原始积累发展中的国家,或者在创业中的国家,或者从弱国变强国过程中的国家,一旦进入强国,不再以出口导向为主,而将很重要的保持进口,通过进口形成强国的特征,甚至强国还可以通过大量进口支付本币,就能购买世界产品,这个本币印刷成本跟各个方面来说是非常划得来的资源配置。

第二,在外循环当中,我们将出现不再是由什么开放,先沿海开放,开放五年十年再逐步转移到中西部内陆,要么不开放,开放就是东西南北中一起开放。十八大以后,中国最为开放的贸易政策就是自由贸易区,搞了21个,7个在沿海,7个在中部,6个在西部,还有一个在海南岛,总的来说,现在的开放政策是东西南北中同步开放。

第三,投资政策,从过去几十年着力的引进外资为主,转变为既鼓励外资进来,也鼓励走出去投资。最近五年中国的投资就出现了这个状态,每年引进外资大体上平均每年1400亿美元,但是每年走出去投资也有1000亿美元,五年差不多是5000亿,2015-2020年有5000亿美元走出去,这个量比1981年到2012年这之间的32年的投资量还大,这是投资的平衡。

第四,中国的开放从过去工业、商业、房地产、建筑业这些比较实体的开放越来越多的推进,就是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开放,对服务贸易更大的开放,对金融业更大的开放,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产业更大的开放,所以这几年国务院出台的每一轮开放政策都是对过去几十年不怎么开放,或者开放相对比较小的领域进行各方面的扩大。

第五,中国的开放越来越从流量、体量,或者资金量、贸易量各种要素流量的开放转变为制度、规则、体制、机制的开放,着眼于营商环境的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这些就代表了内循环下的双循环开放的特征,以上讲的这四种特征都将是我们中国今后几十年双循环的经济特征,对我们企业来说,适应这种循环方式发展,事半功倍,如果还像原来的运营方式对待双循环的格局可能是事倍而功半。

我要讲的第二点是中国式现代化在今后几十年走向世界强国的过程中,越来越依靠的是中国大市场、超大市场的内在优势,形成产业链集群更好的发展。我们现在所谓的超大规模市场基础就是中国有14亿人,但人多不一定市场大,在1980年中国有10亿人在世界上是最大规模,因为1980年整个世界人口也就是60亿左右,我们10亿人就是最大的。但是当时中国并不构成超大规模市场,因为人均GDP才200亿美元,10亿人加起来2000亿人员,在世界GDP总量里只有1%,那时候中国的人口红利主要不是超大规模市场红利,是无限供给的低成本的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所以我们改革开放初期就是靠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人口红利,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再加上八十年代里根和撒切尔着力推进全球化,当时是全球化的推进期,不像章这样两年是全球化变成收缩的过程,在当时全球化红利、制度红利加人口比较优势的红利,推动中国经济几十年增加八九十倍,这是一个概念。

但是现在大家注意,我们其实已经招商引资的时候不怎么说我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因为事实上这十年我们劳动力在减少,今后几十年还会进一步减少,减少1亿、2亿等等。另外劳动力成本现在至少比2010年增加5倍以上,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确不如东南亚,不如越南,或者柬埔寨、泰国,也不如印度。所以在这个角度,中国的人口红利主要不再是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主要是超大规模的市场红利。

从2010年以来,我们GDP成为世界第二大的GDP,进出口贸易世界第一,工业产值是世界第一,中国的规模优势越来越体现,中国的人均GDP逐步赶上了全球人均GDP。到了2021年,我们国家人均GDP达到12000多美元,在2021年全球80人,88万亿GDP,人均11000亿,所以当我们的人口人均超过全球人均的时候,你这个国家人口如果最多,这个国家的经济规模相对就比较大了。我们人均GDP并没有封死,过15年就变成人均25000美元,如果汇率再升一升,人均3万美元都可能的。到2050年的时候人均GDP5万美元也是有可能的,如果真有5万美元,哪怕中国人三十年以后,14亿人变13亿、12.5亿人,中国的GDP也会50多万亿,60多万亿。

所以上个星期,马斯特专门跟美国的议员有个论坛上讨论,议员说中国是美国的竞争对象,应该怎么样,就问马斯特,你认为中国未来会怎么样?他讲了一个观点,就是中国未来十年一定会赶上超过美国的GDP,二三十年后中国GDP是美国的两倍甚至三倍,我一点都不惊讶。美国最好的政策就是跟中国互相合作、竞争,而不是竞争打压,想通过打压扼杀中国的进展,这是不可能的。我看他这段话讲得比我们国内的专家讲这方面的观点讲得还透彻。所以现在中国具有世界大规模的、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已经变成全球精英人士的共识,有了这个共识,立场相同一点的赞赏,立场对立的就是吃醋嫉妒恨,想办法封杀,想拖后腿,给你发动各种战争来扼杀你。

大市场对中国带来几个特点,中国式的大市场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至少有几个不同:

第一,我们是单一结构的市场。所谓单一结构就是我们的法律是单一的,我们的政府规章是单一系统的,税收体系是单一系统的,社会文化是单一系统的。法律就是一套宪法覆盖960万公里,路同轨,车同轨,讲话的书同文,从秦始皇以来一直是这样,一体化,我们其他的社会文化,我们56个民族,汉族人口占92%,所以是中国的普通话风行全国,是中国唯一统一的语言,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单一结构的大市场就十分珍贵。

你说印度也是大人口,但是人均GDP这20年始终处在中国1/5的状态,这个比例一直没有变化,最重要的就是印度有34个邦,26个自治邦,每个邦都有自己的小宪法,都有自己具体的邦里面宪法指导下的法律,邦和邦的法律互相对冲,很不一致,这样的法律体系是英国人200多年前统治印度的时候,为了便于统治,有意地制定了一个支离破碎、互相矛盾的法,使得他们无法团结起来。印度独立以后,英国人被赶走了,但是留下来的法律没有改变,这是碎片化的。同时印度有22个邦的人语言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通行语言,所以你到印度去转一圈,至少要带上22个翻译,加上他们宗教等级人分五等,不同等级的人不能在一个车间里劳动,不能在一个班级里上课。尽管他们市场不小,但是碎片化。

欧洲也一样,尽管27个国家都是发达国家,形成了欧共体,事实上27个国家有27个宪法,27个法律体系,27个税务体系,司法行政体系和军队体系,尽管有统一的欧元,但是27个国家的本币一样存在,只是多了兑换的品种。讲这些就是为了表示,这个世界,一个巨大的市场是单一结构的十分珍贵。

第二,中国市场大,形成了全产业链的体系,就是各种门类的制造业、产业,我们全门类覆盖,联合国确定的50多个大类,120多个中类,600多个小类全覆盖,有了这个体系,就给中国十几年、二十年的招商引资形成了新的逻辑。如果三十年前的招商引资一般说税收优惠、劳动力便宜,把低成本贡献给外资,外资投资可以产生更多的利润等等。

现在这种方式招商已经很少了,现在我们到中国来投资,外资来投资主要的基点有两个,一个是销地产,一个是产地销。销地产的概念就是我到你这儿投资一个大企业,形成一个产业链集群,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覆盖,覆盖在中国市场上以后,获得中国的大市场,通过销地产、产地销,可以给中国地方政府带来税收,带来GDP,带来劳动力就业,当地政府比较感谢,政商关系比较默契。另一方面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物流成本低,没有跨国的物流体系,也不用办出口进口的各种海关出入的手续,这就是外国企业愿意到中国销地产的原因。

比如说通用在2000年以后,在中国形成了通用汽车中国生产,生产出来的汽车都在中国销,从90年代后期到现在,中国通用在去年一共生产了300万辆,销售了300万辆,美国通用在巴西,在欧洲,在美国本土的工厂全年也是生产了300万辆在全球销售。美国通用在2000年的时候销售850万车辆,那时候在中国还没有出产产品,850万辆就是美国通用、欧洲通用等等在全球销了800万车辆,20年下来萎缩到300万辆。但是在中国的通用销地产也有300万辆,所以如果通用听特朗普、拜登的话,撤离中国,在中国的300万辆市场肯定丢掉,在国外就算复制300万辆也是产量过剩,所以叫跨国公司董事会听政客的话,政客就干十年、八年,企业要干一百年,干几十年,对资本负责,所以怎么可能听呢?怎么会撤出中国呢,这是根据市场来的,叫销地产。

产地销,为什么产地销,除了说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中国基础设施比较好,中国劳动力供应比较充分,中国产业链配套比较齐全,中国营商环境比较好,比较国际化,尽管整个中国营商环境不能说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但是中国有一万多个开发区,有一百几十个保税区,有几十个自由贸易区,又有几十个浦东新区、滨海新区这样的新区,中国一块一块小圈子的土地完全的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是中国双轨制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外资企业宾至如归,跟国际化市场是一样的。

再加上只要在中国生产,中国的总装厂到零部件厂形成了几百个产业的集群,分享了中国大市场的摊薄,从六个方面降低成本,市场大科研开发成本相对低,花了1亿搞了一个产品,你销售1亿个,每个产品摊上1块钱研发费,销售10亿个,摊1毛钱,所以规模效应能够带来科研成本摊薄,规模效应能够带来物流成本摊薄,规模效应能够带来固定资产投资成本的降低,规模效应也能提高劳动生产力,规模效应能够降低采购的成本,规模效应还可以降低市场开拓的成本。

你到每一个国家开拓市场总要有铺底的资金、广告的费用、路演的费用,开发一个小市场再到另外一个小市场又来一遍,在中国的大市场,你只要开发了一个产品覆盖到全国,所以大市场使得中国各种成本的制造业成本有六个角度都可以摊薄,这种摊薄效应使得外国产业在中国搞的产地销产业,产业链、总装厂成本都会降低,一般会降低30%,每个环节降低5%,六个环节就是降低30%。

所以2010年以来,世界上比较多的现象是跟WTO,跟中国打贸易战主要表现是反倾销,怕中国政府搞补贴,用低价占领市场。但是几十个反倾销的案件,雷声大,雨点小,最后的结果都不了了之,因为调研下来是中国没有搞什么补贴,是中国这十来年大市场效应彰显,只要中国产品一出笼,世界同类产品降价40、50元,中国产品成了世界跨国公司暴利的粉碎机,这个和大市场有关,所以销地产是我们大市场,产地销是我们大市场降成本、摊低产本的效应产生的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这十几年或者未来的几十年,中国对世界制造业的作用,一是具有压舱石的作用,二是具有巨大的市场吸引力的作用,三是也是全球产业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无法分离的作用。

大家说最近一两年,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大家又说进出口量大幅度下降了,集装箱堆在港口暴涨,没错,是这个现象,但是大家应该想到,在2020、2021、2022年的上半年,全世界集装箱不够用,然后中国的集装箱供不应求,全世界都增加了集装箱的产能,这会出现空箱泛滥也是可比的现象。欧美打仗,就是俄乌战争,欧洲打仗,经济萧条也是一方面,整个来说,经济萎缩,需求下降也是一块。

当然也有一块产业链转移,转移到东南亚,即使到东南亚国家的进出口比例也是下降的,下降了10%左右。现在这一块产能出现的困难,过剩或者集装箱空想泛滥和脱钩有关,和地缘政治对中国打压有关,但也和世界经济比较萧条有关,也和2021、2022上半年集装箱供不应求,拼命生产产生积压有关。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现在的产业链有相当多的来料加工贸易转到东南亚去了,对这件事也要辩证地看,一是东南亚不管是越南还是泰国,如果单独的计算,越南的外资企业有多少,60%几是中国的企业到越南去,而不是欧美企业,与其说是美国人把中国的外资产业拉走放到东南亚去,不如说中国企业非常聪明,利用了现在东南亚和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原产地累积的协议把一部分的加工总装放在东南亚,东南亚加工完了只要有20%以上当地的增加值就可以算越南、东南亚的总产地,出口免关税。现在转移出去比较多的是纺织业、轻工业,真正重装备的资本密集度的,去年中国到年底,2022年全年,外资投资的到位资金增长9%,外资合同签约数增长30%,特别是1亿美元以上重工业、重资产的外资工业企业合同增加40%,因为俄乌战争,欧洲天然气能源涨了三倍,而且出三倍的钱还买不上,断供,很多欧洲企业停顿,最后一想产业链在中国无法发展,搬到中国来。美国的大企业也到中国,还有阿拉伯世界大企业也到中国来了,原因就是销地产、产地销,背后支撑就是超大规模市场带来的潜在能量、潜在的摊低成本的效应。

所以中国今后的人口红利继续存在,但主要不是说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的人口红利,而是大基数的人口带来的超大规模市场的潜力,整体上摊薄中国运行成本,增加对全球的吸引力。

第三点我要说的就是中国实体经济为主体,制造业为重心,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产业体系,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高质量产业体系是实体经济为主体,制造业为重心,这个重不是中国的中,而是重量的重,我认为二十大报告用这个词用得非常高明,一个不倒翁只要重心摆得好,不管怎么推都不会倒,一个经济体只要重心有了,不管遇上什么狂风暴雨总是能稳如磐石,在这个意义上制造业是重心。

之所以说制造业是重心,至少有五条理由:

1.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增长极。

2.制造业是各类科研开发创新活动的基础。如果一个国家制造业很不发达,说科研开发,0-1的开发,1-100的转化,100-100万的独角兽会很发达,不可能,因为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最终转变的是制造业的生产力,贸易销售领域当然也有技术,但是这种技术是一般的,核心的体现在制造业体现中。

3.制造业强大的国家才会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军事装备、技术。制造业不强大,这个国家说军事工业很强大,军事力量很强大,那都是泡沫的,自说自话的概念。

4.制造业强大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韧劲,制造业会带出生产性服务业,带出各行各业,各行各业才会丰满,整个一二三产体系才会非常地完整。

5.制造业也是就业的基础,是共同富裕的基础。

以上讲的是制造业的重要性,所以它成为我们国民经济的重心。这里面要总结,我们国家也有弯路。比如说中国的制造业在GDP的比重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达到32.7%,从那以后就没有出现33%、34%、37%、38%、40%,这个峰值就再也没有提上去,就在32.7%,连续五年始终在33%不到一点,形成了一个峰值。2012年到2020年9年下降了近七个点,2020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是26%,以至于党中央、国务院的“十四五”规划纲要里明确讲一个意见,在“十四五”到2035年期间,中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不能低于25%。上海是制造业的中心点,90年代制造业的比重达到41%、42%,加上非制造业的结构占50%以上,到了2020年,制造业比重也降到了21%,所以李强书记在上海当书记的时候,在制定上海“十四五”的时候说“上海制造业在2035年以前,“十四五”期间不能再低于20%,要保持在20%以上”,这个意见跟国务院的保持25%是一致的。现在许多省都知道这个概念,都提出本省的制造业2025或者2030年都提出来要往上走,总的意思能上去几个点当然可以,当然经济规模大了,在这个意义上,比重要往上拉很难,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往下掉。

我们不能自己看自己,要看看国际,眼光放到世界,我们说美国的制造业在GDP比重最高的年份是1945、1946年,二战结束以后制造业占40%,整个工业占50%以上,欧洲、亚洲到处是二战的战火,工业生产都打烂了,美国既为大家提供军火,又为世界各国提供装备,提供消费品,所以制造业比重当时是峰值。从那时候开始,他成了世界经济第一强国的时候,以后经济发展了、服务业增加了,制造业比重不断下降,用了60年时间从40%降到了11.6%。

欧洲27个国家,制造业的峰值,那个时候欧共体还没有成立,在峰值的时候,欧洲的国家一般是达到37%、38%,日本也差不多是到了37%、38%然后拐,世界各个强国都是达到37%以上,40%左右才拐,我们凭什么到32%就往下拐?他们都是人均GDP到了15000美元以上,成为富裕国家的时候,第三产业发达了,制造业比重往下拐,我们在2012年人均GDP才4000美元,那还不是2020年达到1万多美元,那时候还是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低档,未富先拐,未强先拐,而且拐的速度比人家快,人家五六十年拐掉30个点,我们按照现在的速率十年可以拐掉7个点,三十年就可以拐30多个点,我们现在一共只有26%,再过十年就变成20%,再过十年就变成12%、13%,有二十年时间就拐下来了,所以这是中国制造业出的偏差。

2016年,中央经济会总书记有一个重要讲话,就讲到了中国经济工业、中国制造业结构当中出现了脱实就虚的现象,各种资源更多地向房地产靠拢,向金融资源靠拢,向互联网资源靠拢,结果制造业边缘化,融资难、融资贵,每个制造业企业不搞房产企业好像就不能过日子,一个房产企业卖掉一套房就1000万利润,一个五六百的制造企业干一年活有500万、1000万利润就觉得很开心了,还不如房产商卖一套房。所以中国以至于三百六十行,行行搞房产。不管工农兵学商,如果不搞房产企业就好像丢了金元宝了。

中国的房产企业有多少个,每1万人1个,中国城市人口9亿多人,有9万多个搞房产的,全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所有国家的房地产商加起来也没有超过9万个,中国就等于全世界全部的房地产商。中国的房产商都是学香港的,但是整个香港的房产商就几百个,也没有按这个比例也可以弄出几千个来。讲这个话的意思,脱实就虚主要就表现在国民经济房地产化、金融化,金融的GDP从原来的4%-5%,占GDP8%-9%。美国的金融控制全世界的金融,各种利润都被他吸过去,除了华尔街纽约的金融占纽约GDP20%几以外,全美国的金融业占全美国GDP就是在6%左右,一到8%就来一场金融危机,2008年到了8%,一场金融危机金融萎缩,又变成5%-8%。意思就是我们到8%,额外多了三个点就是3万亿,这3万亿转给工商产业,工商产业利润就增加40%、50%,马上就上去了。凭什么我们5000个上市公司中40、50个金融利润占5000个利润的50%以上?莫名其妙,这就是脱实就虚,大家搞产业搞得就没劲了。美国也有5000个,华尔街上市公司5000个,金融企业也是几十个,几十个金融企业全部利润占全上市公司5000个的16%,我们为什么能占50%呢?不合理,这都是脱实就虚,所以这一块要把它调回来,由于这些使得我们制造业比重往下降了。

这一块按中央的意见就是25%要守住,浙江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的标志点,到2035甚至2045年都有25%,美国是11%点几,欧洲是14%,中国式现代化跟人家的区别,制造业的比重要相对大一点,高十来个百分点。

第二,实体经济发展,我们的服务业有一个比例失调的问题,一说失调就是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没有定性概念,只有年份概念来定,其实不大科学,全世界服务业统计就两个,一个是生产性服务业,一个是生活性服务业。我们国家统计局也是按这两个来统计的,按这两个统计,我们现在的服务业大体上每年57%左右,因为我们制造业26%,加上十来个点的非制造业的工业,36%、37%,再加五六个点的农业就是43%、44%,我们的服务业就是56%、57%,这56%、57%的服务业里面,生产性服务业大体上占百分之十几,也就是40%多一点是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比较低。在全部GDP里面,100多万亿的GDP生产性服务业有十几万亿,生活性服务业有四五十万亿,从这个意义上讲,明显的生产性服务业不足。

什么是生产性服务业呢?有十个门类,都跟制造业有关。

一是说制造业的烟酒开发,不管是零部件还是整机,还是整个系统,整个烟酒开发软件、硬件、操作系统的各种研发都是,这是一大块。

二是产品出来以后销售了,售后的维修,这也是很大一块。

三是过程当中零部件到零部件,整个产业链运行当中的物流、仓储无缝对接,几百个企业上千个企业的高效率生产性就是物流运输板块,现在到了自动化的能够无缝对接,这里面有很多都是高科技。

四是各种软件操作系统,这种镶嵌在机器里面。

五是产业链标准、供应链的纽带各种管理方式也是生产性服务业。

六是金融活动,租赁,贷款、产业链当中各种各样的产业链金融等十个方面形成巨大的围绕制造业服务。当今世界的制造业不管是装备、高铁、高速列车或者老百姓个人使用的耐用消费品,凡是附加值高的商品,制造本身的价值可能只占50%,还有50%、60%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嵌入到了终端里面。

比如说一个手机里面,你的芯片就有很多的芯片设计软件在里面,计算功能在里面,一个手机的操作系统也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软体,在这个意义上,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越大的国家,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不仅在服务贸易买卖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价值,最终买了生产性服务业,最重点地镶嵌到生产性服务业里面去。如果一个国家制造业比重很大,销售规模很大,但是生产性服务业很低,这个国家的制造业中低档附加值不会太高。如果附加值很高,那就是开放输入,就是国外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标准、品牌、软件各种各样的东西输入进来,你就是一个代工厂,你帮人家,把人家的东西装到你机器里,机器卖得很贵,但是机器的利润效应都归人家。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苹果,不做一个机壳,也不做一个芯片,也不做任何一个部件,也不要对全世界苹果生产性的厂房设备做投资,也不要出钱买零部件、原材料、流动资金铺底,什么都不干,但是一年两亿多台苹果机,卖了2000多亿美元,利润占了40%就有800亿,800亿里面它可以拿走600亿,剩下200亿给上千个为他加工制造的代工的企业,零部件配套企业,总装厂,上千个企业做了2000亿美元的销售值,有200亿美元的毛利,销售利润里10%,所以世界上所有零部件厂,包括中国、台湾其他地方的,他们为苹果代工都是很光荣,因为希望效益不错,因为一般的制造业销售利润率就6%-7%,他有10%也不错,但是苹果拿了多少?拿了利润75%,凭什么?凭苹果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都是他干的,他是生态,是链头,是一个总管家。

我讲这一段就是指生产性服务业很重要,高质量的中国制造业,制造业比重不那么低,不能脱实就虚变成10%、15%,要有25%的比重,但是这25%的比重跟它对称的生产性服务业应该在中国的GDP里面占30%,意思是什么呢?如果今后服务业占60%,那么这60%里面生产性服务业应该占30%,从现在的10%几比重翻一番变30%。生活性服务业都是产业链很短的,附加值相对低的,技术含量也低的,我们这么多劳动力也可以干,但是附加值高的必须自己干。所以我们不能光用一些抽象的代名词,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然后写上一大堆推动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什么?是生产性服务业还是理发?理发原来就是剃个头,现在剃成个波浪的女士头发是不是就更现代了?包括互联网,互联网是高科技、网络数字科技,如果净干一些消费类的互联网、生活类互联网没有大出息的。我们前二十位的互联网大公司都是消费互联网平台,都是卖菜,卖自行车这一类生活性的东西,国外原始发明互联网的是欧美等他们的互联网产业,美国前二十位的互联网80%都是产业互联网,搞机器人、脑机联动,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搞手机的各种操作系统,讲这段话的意思,我们和欧美发达国家有差距的。

所以中国式现代化,我今天跟大家讲的产业体系,不是从行业的先进性,比如说传统的石化能源到清洁能源或者说绿色,中国制造业应该绿色化,不言而喻,中国制造业应该数字化也不言而喻,中国制造业应该高端化也不言而喻,但是这“三化”的背后,生产性服务业要上去,所以今天说的概念就是两个比例,一个是制造业比例占GDP不要低于25%,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应该从10%几上升到30%,这两个一到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就有55%,再加上非制造工业有10%,就是65%,再加上农业5%,再加上30%的传统服务业,这就够了。

我讲的第四点,就是“一带一路”。大家知道“一带一路”从2013年习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会议上提出以来,引起重要反响,近十年来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大家一般理解“一带一路”的重点就是我们国家要和“一带一路”上的130个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贸易相通,资金融通,文化也相通,互利共赢合作,中国企业走出去,一般是这么理解。这个一点没错,这是一个方面。

但是“一带一路”更大的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中国的“一带一路”改变了300年来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贸易方式,从300年前开始有现代化工业、现代化体系以来,全球的贸易是海洋贸易,是海权经济、海权文化,是海港城市群形成的全球城市、贸易、工业、经济的互相交流。这个概念正好把300年以前,500年前、1000年前世界贸易主要是在丝绸之路经济带,骆驼马队的概念下,在陆地上进行,1000年前没有动力的海船,能够做海洋贸易,所以主要就是欧亚大陆之间的贸易。

由于这300年的海洋经济一支独大,所以使得300年前、500年前非常繁荣发达的陆港城市逐渐地衰落,所以当下世界十几个“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城市,1000年、1500年前的重要城市,现在都成了旅游打卡的地方,大家参观古代文化都到这些,不管是到希腊、阿拉伯世界等等都是看这些城市。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国家“一带一路”对整个世界的海权经济、陆权经济共同发展,海港经济和陆港城市比翼齐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一带一路”把世界的贸易单极化变成双管齐下的概念。

中国的城市,中国的区域有一个特点,2/3的地区是跟俄罗斯、欧洲、东南亚、陆地相连,不管是崇山峻岭还是一马平川,有1/3不到,从大连、青岛、海南岛就是海域。在这个意义上,如果300年来的海港经济、海权文化下,中国沿海发展了,内陆就不断地落后,最终就出现了内陆和沿海的区域差距,这个区域这么形成,要知道300年前、500年前内陆是繁华的中心地,而包括上海在内都是沙滩、海滩、渔村,都是蛮夷之地,流放之地。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区域在海洋经济、海洋文明下,沿海发展了内陆就旁落了。

世界有一个概念,在200多年前有一个法国人,写了一本叫《世界岛》的书,这本书就讲了整个地球上欧亚之间形成了地球上全球人口的60%在欧亚,贸易量的60%多在欧亚,经济总量的60%在欧亚,欧亚大陆桥是全球唯一的土地相连的占了60%以上。五大洲,四大洋隔海相望的三大洲,在200多年前就是地球上落后的蛮夷之地,写这书的时候,美国当时还没有建国呢,这个分析很客观。

在这个情况下,当下中国6万亿美元的进出口什么构成呢?有2万亿是跟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跟中国隔海相望的地区贸易是2万亿,4万亿是欧亚之间陆地相连的,跟东南亚有9000亿美元,跟西欧欧共体有6000多亿美元,跟独联体和前东欧的国家有4000亿美元,跟印度洋到南亚地区,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等有3000多亿美元,再有就是跟阿拉伯、伊朗、伊拉克镶嵌在欧洲和亚洲之间的那些国家也有4000亿美元,再加上东北亚日本、韩国、朝鲜加起来有6000亿美元,统统加在一起36000美元,还有台湾、香港、澳门,中国境外的,但是又是中国自己的土地,这样七个板块加起来是4万亿美元。

问题就在过去4万亿美元的贸易量,除了空运之外百分之百都变成了海运,比如说东南亚通过铁路到云南、四川,到中国的中西部就是几百公里,1000公里就进了中国腹地了,但是它跑个圈,一万公里绕到沿海,再把东西卖到内陆,时间花一个多月。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过去除了空运之外,剩下的货物百分之百的海运格局是不合理的,所以“一带一路”提出以后,现在中国的北向通道、西向通道,北向是通过哈尔滨、西伯利亚到欧洲,西向通道是西安、乌鲁木齐到欧洲,去年经过十年的运作,已经有150万个集装箱的运输量,一个箱子10万美元,150万个就1500亿美元。

南向现在四条铁路,一条通向缅甸,一条通向越南,还有一条从西双版纳到老挝,再到泰国、柬埔寨,还有一条是重庆到新洲港,海洋运输到印度尼西亚,这四个通道过去十年三个已经开通,有一个通道还没有开通,还在准备当中,我估计这两年会开工,一开工三年到四年就可以建好,这四个通道大体上会形成400万个车皮,就是4万个专列,一个专列拉100个集装箱,4万个专列就能够形成4000亿美元。长远来看,最终欧亚大陆桥的4万亿,至少形成25000亿,25000亿形成铁路集装箱的运输,形成铁路通道经济,就形成枢纽陆港城市,在西安、乌鲁木齐、重庆、成都、昆明,这些铁路的口岸绝对变成了枢纽,变成陆地枢纽港,叫陆港经济,最终带动内陆的发展。

剩下15000亿继续沿海,有隔海相望的2万亿,再加上欧亚大陆桥转过来的1.5万亿,这就形成了新格局,这是现在6万亿的分配。

过几十年、二十年,中国跟全球的贸易可能变成了10万亿,10万亿美元还是60%几,变成六七万亿美元是欧亚大陆桥,还是会有这样的分配。所以沿海也不会荒了,内陆会欣欣向荣,“一带一路”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解决了中国东西部之间内陆和沿海之间的矛盾。

大家有时候有一个错觉,只要沿海开放,哪怕没有“一带一路”沿海开放也会辐射到内陆,这是错的,任何一个城市的辐射半径,1000万人口以上的辐射半径就在500公里,500万到1000万人口半径就是100公里,100万到500万的就是50公里,这个面积已经很大了,因为500公里的半径就是25万平方公里,再乘π就是80万平方公里,一个上海辐射80万平方公里,再远的地方就是强弩之末,所以不要说上海会辐射西安几千公里,没有这个可能。所以光有沿海发展,没有“一带一路”,内陆和沿海城市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这不仅是改革开放前后的概念,几百年来就是这个概念。只有“一带一路”会造成中国沿海三大城市群,内陆“一带一路”也推动三大城市群,中部的城市群,长沙、武汉两头都能辐射。中国的“一带一路”改变世界贸易格局,如果过去三百年海权贸易的规则总要由美西方制定的,今后的几十年“一带一路”中的陆地,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陆权经济、陆港贸易的经济规则主要是中国带动,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美西现代化的重要的区别点。

最后一点讲一下共同富裕。大家听了以后,实际上是我们党历来就讲共同富裕,十九大以后,把共同富裕提上了议事日程,对共同富裕要从两个角度全面理解。

第一,共同富裕实施的原则有五项。

(1)共同富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分阶段实现到位的,如果把100年后实施的措施提前到现在实施,犯了左派错误,把老百姓胃口调高了,实现不了,造成矛盾激化,这是一个概念,审时度势,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共同富裕的目标。

(2)共同富裕是分好蛋糕,做好蛋糕,作为手心手背不能分离的,如果一味地搞分好蛋糕,最后做大蛋糕的失望了,蛋糕越做越小,最后哪怕分得再均衡也是共同贫穷。

(3)共同富裕讲的是制度公平,而不是讲的结果的无差别的公平,所以制度公平就是在各种竞争体面前,社会、个人面前起点公平,我是一个制度公平,所有人等都在这个里面,制度方式起点是公平的,进入这个圈以后发展有一个过程公平,过程公平大家不同的单体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公平的待遇,不管你制度多么公平,起点多公平,过程多公平,最后的结果还是会有差异的,因为每个人的禀赋、身体好坏都会不同,带来结果不同,每个地区资源禀赋也不同,气候条件也不同,同样的努力,同样的制度,还会有贫富各种各样的差异,制度公平情况下出现结果差异,不能因为结果差异就杀富济贫,你不能抹杀差异。

(4)共同富裕是共同努力、共同创造、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的原则就是各尽所能,然后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首先是各尽所能,不能有一部分懒汉什么都不干,还有一部分人是白加黑的干,干完了以后大家平分,这是不公平的,共同富裕是共同劳动的效果。

(5)共同富裕是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方法论,也是过程中操作的原则,不能所有人同时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不是富裕的人杀富济贫无偿补助后富的人,有四五种状态先富带后富。第一是先富的做大做强,吸引了劳动力就业,这就是一个共同富裕的概念,更多的人就业,更多的人就增加收入。第二,共同富裕过程当中一定会有社会上带来模仿的作用,你是个榜样,有个傻子瓜子出现就各种各样的个体户模仿傻子瓜子来创业。第三,先后带后富,先富交了很多税,税交多了,国家拿走了,国家反哺给社会老百姓也是共同富裕。第四是先富的人拿出多余的钱捐款,当然也是先富带后富,所以先富带后富的内涵很丰富,多样化的,不能搞极“左”的杀富济贫的事情。

以上这五条是党的文件,各种领导讲话里,基本上归纳的五个原则,是全党全国有共识的,所以凡按这五个原则去做,不会出毛病,违反这五个原则,嘴巴说共同富裕,但是不按这五个原则干,一定是高级黑,大家要掌握这五个原则,形成共识。

第二,共同富裕要把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系统协调的,分门别类地搞好。一次分配讲效率,二次分配讲公平,三次分配讲风格、道义。这三句话这么描述,大体不错,但是不完整,一次分配讲效率,也要讲公平,一次分配如果把事情搞歪了,造成的不公平往往是整个社会不公平的60%以上,所以一次分配源头上要把公平的事情搞好很重要。

一次分配包含五六次层次,一次分配讲效率是讲资源配置,这个资源配置有五六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是资源优化配置。

(一)宏观层、国家层,就是整个国家的GDP,作为GDP资源的分配,如果20%几分配给老板,20%几分给政府,再加6%-7%各种各样的折旧,就是60%,给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就变40%。如果老百姓积极性高、消费能力强40%变50%,那国家应该精兵简政,收缩一点变成20%左右,资本这一块,企业这一块利润保持20%,再加上折旧,政府有40%多,老百姓就多一点。所以一次分配的时候,就有一个资源配置的问题。

(二)微观主体企业层面的分配,同样有老板的利润,所有者的利润,工人的收入、企业的折旧,政府的税收。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有贪污腐败就会造成贫富不均,职业经理人如果违反股东会的意见,职业经理人大权在手把董事会隔离了,最后分配向职业经理人倾斜过度,职业经理人比职工工资收入高100倍甚至1000倍也没有道理。

(三)营商环境,营商环境里面有黑社会,对老百姓、个体户、中小企业都造成利益的侵夺。

(四)社会的保值增值的体系,所有人等收入吃干榨净总有结余,这个结余的保值增值,包括政府对社会五险一金的保值增值,也包括社会对老百姓投资通道的安全性、法治性的问题。这些通道如果不健康,老百姓的保值增值就会不够。中国的养老保险、社保基金只占GDP20%几,一般会占GDP50%,通过保值增值还可以到70%、80%,这样社保基金就够用了,社保基金光靠受归来的钱,没有保值增值的钱,几十年放在那里只有使用没有保值增值,最后资金总会不够,这又是一个通道。

(五)政府资源的配置,政府在配置资源的时候,当然会使得你配置给谁,谁就暴富,这些政策首先向哪块倾斜,哪块就可以先富,这个意义上政府资源配置的公平,拍卖、挂牌、招标等等所有都是一次分配,有积极性,又要公平。

二次分配主要是讲财产性分配,讲直接税、财产性存量性资产的税,间接性就是营业税、增值税、海关关税,所以所谓二次分配,杀富济贫,调剂各种富余的资金就是指财产税、直接税、存量税。这就是老百姓家里的财产要收什么税,大家听到二次分配要收税都有点紧张,但实际上记住有四句话,一记住这个政策导向就知道。

第一句话,二次分配收的财产税是二八开的,不是人头税,见人就收税,不会见人就收税,所谓二八开就会对80%的人豁免,只收20%的人。比如说房产税,人均60平米是不会收税的,上海800万居民,真正家庭人均60平方以上的不到10%,所以其实80%、90%的都豁免了。同样个人所得税,在30年前收1500元以上的收税,1500元以下的不收。到了新世纪变成了3000元,因为大部分都到了2500元、2800元,定3000元,只剩下10%几的人收。现在七八年前改成了5000元了,大部分人工资都在四五千元,5000元以上才收。现在经常有人说要8000元、9000元、10000元,这个话好像没有人回应,其实有一天整个工薪阶层大部分人五六千块,自然会提到1万块钱,这是一个基点。

遗产税你也不要觉得你有50万,死了交给儿子要收税,其实这个起点至少几百万。比如说美国遗产税的起点是1200万美元,假如说有300万美元的现金和一套房子,美国的房子是几十万美元一套房,讲这话的意思真的到1200万美元以上的可能就1%、2%的人。所以定了1200万美元也是把80%、90%的人豁免了。

第二句话,即使你被作为征收对象了,也还是分八级累积,1200万美元,只收1%的税,2500万美元我收你2%,2亿5000万美元我收10%几,到了100亿的美元的遗产我收你35%,这个就是八级累积,又把收税对象高的集中在很小的一部分。

第三句话,左邻右舍,就是没有一个国家会孤零零的想多收钱就收得高,你一收得高,这些富豪就会移民到别的国家,大家都怕自己的富豪走出去,就会相对低,但是太低的角度也不合理,所以左邻右舍,各个国家,全世界170、180个国家的遗产税、房产税的收取方式和比例都差不多。

法国有个总统叫奥朗德的,2014年上台就把美国遗产税最高点第八阶的遗产税最高累积,从35%提升到65%,就那三四年很多富豪搬到英国去了。2017年萨科齐一上台,立马又改成35%。我曾经跟奥朗德的聊天,我问他你怎么想出来提这么高?他说我也没有办法,我当然懂这些道理,选我当总统的党必须要这么干,我就只能这么干,他也是服从党内的民意,就是这个概念,所以第三句话就是叫左右平衡。

第四句话就是有抵扣,如果你捐款1000万,至少有五六百万可以抵扣遗产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等,当收入财产税以后就有更多的富人会搞捐款。

中国有两个现象,第一个现象是中国的富豪捐款90%以企业名义捐,而不是个人,原因就是企业还可以退税,25%的所得税还可以抵销一块,但是个人捐款没有遗产税,没有房产税,没有捐赠税可以抵扣,全变成个人裸捐,他就不那么乐意。第二,中国富豪捐款每年占GDP的0.2%,美国富豪捐款是GDP总量的2.5%,比重上比我们多十多倍。美国富豪90%都是按照个人名义捐,而不是用公司名义捐,捐的多,国家帮他出税,所以愿意用个人名义出,捐的比重高,这个意义上不是逼富豪捐款,而是你把二次分配健全了,就会有更多捐款的生态环境,就会自愿地形成捐款。

以上就是我讲的两部分,我就讲这些。

主持人:刚才我在下面听了黄老师一些讲话,我首先觉得在座的民营企业家一定会撸起袖子加油干了,也不用担心共同富裕会不会把你均贫富。刚才黄老师围绕中国大市场、内循环,特别是现在制造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等这些课题给大家做了非常深入浅出的交流,不仅仅立足于祖国大陆,也放眼于全球,从美国,到澳洲,到欧洲,我相信在座的每位同学,都能够从中受益匪浅。

作为清华学子,更是要拿起我们校训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能够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有我们清华学子的一部分力量。今天会议安排的原因,我们提前征求了几个问题向黄老师请教。

第一,中美脱钩是否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以过往的经验来看,美国也是我国很多新技术的重要来源国,脱钩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技术来源如何保障?张忠谋说全球化已死,您怎么看未来十年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第二,刘鹤副总理前一段时间刚刚在达沃斯论坛上讲的,提到了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中也提到了房地产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我们也非常关注,地产行业本身又涉及到不动产的价值,居民的财富60%在这里,特别是政府也有很多财政收入的来源50%来源于土地财政,很多银行的抵押贷款40%,刘鹤副总理当时提到了“456”,未来房地产行业有没有行业的作为消费品或者投资品的地位,有没有替代品?和地方政府财政的共生关系如何发展?这两个问题有请黄老师给我们解读。

黄奇帆:这两个问题按我的理解,跟大家表述一下。首先讲一个房地产的概念,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讲“支柱”,房地产行业的GDP超过全部GDP5%以上的就称为支柱,在这个意义上,过去房地产产业占比重10%,甚至一些省、市地方占15%、20%,这就过了,不管房地产怎么调整,长远来看,中国经济房地产业每年产生的增加值占GDP的6%-7%,是必然的所以它永远是支柱产业,这个不能因为不重视房地产了,就把它不当回事,总之要占6%-7%。

第二,老百姓家庭财富,14亿人家庭财富,或者9亿人的家庭财富,房子一般占家庭财富的70%以上,甚至有的更多,我讲的是平均值。这个比重太高,在欧美房地产业占家庭财富一般就是20%-30%,他们更多的是租房子,我们现在是70%多,高了,长远来看平均40%-50%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即使30年、40年以后,中国老百姓其他的财富,股票财富、金融财富多了,但是中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里面的住,中国的传统风格对住的重要性,所以从60%、70%降到40%、50%是可能的,但是不会降到20%、30%,这是中国老百姓基础性、象征性的财富,40%、50%还是半壁江山。

第三,房地产合理的概念,就是老百姓的收入,六到七年买套房是合理的,如果是租房的话,家庭年收入的1/6,租一套房,如果家庭年收入是20万,你拿出1/6,三万元去租房子,不管房子大小,1/6的钱租房子是合适的,但是如果拿出家里面年收入的50%租房就是不合理的,这又是一个概念。在这个概念下,一个社会形成稳定的时候,就是三个稳定。一是资助产业占整个国家GDP6%-7%的表现,不大起大落。二是老百姓家产财产40%-50%的平均值,比较稳当,老百姓共同富裕,房产就是重要富裕的标志。三是六到七年买套房,或者1/6的年收入租个房,是老百姓收入健康持续地象征,这个象征下,房地产每年会增值,跟GDP的增值,跟老百姓收入的增值大体一致,如果房地产五年翻一番,老百姓收入二十年翻一番,起点上六到七年买套房,二十年以后就变成三十到四十年买套房,这是房地产健康发展的三个指标,三个标准,这是第一个概念。

第二,中国的房地产目前是三十年房地产发展的一次大调整,大家一定要明白1990年以前,中国没有房地产,真正启动是五个原因,就是1990年以后中国开始搞土地批租,土地本来是国家的地,房地产可以批租土地,这是一个改革。二是由中国政府宣布,中国老百姓过去几十年政府单位分配的房,比如说你们的父母亲,这时候家里不管是30平方、50平方这都是公房,根据不同地段,有的50块钱,有的100块钱,像上海这些贵的地方就是250块钱,内陆地区可能是50块钱左右,反正最低价格卖给了职工,职工就变成了私房,没有私房的概念就没有房地产,都是共房就不会买卖,当公房开给了老百姓,产生了房地产的概念。当老百姓有了私房,房地产商拿地造房子,开始卖房子,1993年开始中国有了按揭贷款,自己出20%、30%的钱,银行一贷款就把房子买了,这是第三个措施。第四个措施,中国开始对整个房产旧城改造拆迁,1980到1990年中国人只有5-7平方,当时2、3亿人5平方一个人,算出来的账也就是十几亿平方,里面40%、50%都是破房要拆迁,拆迁以后要造新房,新房配给老百姓又是私房,所以中国大规模的房地产从90年代开始,房产商1990年建了1000万平方的房子。到2000年一年建了1亿平方米,涨了10倍,2010年一年建了10亿平方米,2020年建了18亿平方米,从1000万算到18亿平方米是涨了18倍,同时我们的地价,20年涨18倍,不管你住在哪儿,你去算,在2000年你家里的那块地值多少钱,一定超过20倍。那时候的房价,2000年所住的房子和现在比也是20倍,就是一个地方是20倍,上海跟乌鲁木齐比100倍都可以出现,这20年、30年里面,中国的房价涨了20倍,低价涨了20倍,投资量涨了20倍,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就从5平方、7平方现在变成了50平方。同时每年造的房子,造了18亿平方米,库存积压有6、7亿平方米,中国房地产轰轰烈烈的二三十年大扩张从来没有一次真正的调整过。从经济规律上,不断地向上向上,最后总要有一次波浪式的调整,这个调整是一个结构性的调整,是供给端要调整,不是光一个市场需求,所以不要简单地认为这个房地产是个别房产商胡闹搞出来的大调整,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个房地产调整,明明有市场需求,是政府过度调整,五个限制,这些过分的行政性调控把好的市场调歪了,这么理解都不对,任何一个市场有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长足的发展,总要有周期调整,所以不要简单认为这次调整三个月一过就好了。

这次调整是真正的大调整,中国房产企业在过去二十年直线上升的过程中,形成的大资金开发楼盘,几百亿、几百万平方米的楼盘,一个一个的盖,叫大楼盘、大资金,高地价、高负债、高周转的模式,在五年翻一番、十年翻两番,二十年翻三番、四番的惯性下,这五个高都能活,谁不这么高,谁反而吃亏了。但是现在这个状态下,还是按照原来的惯性这么干都是自杀,都是自讨苦吃,所以必须改变发展方式,这个改变发展方式就是包括了五个层面:

一是资产负债率要向全世界的房产商的负债率都在40%以下,香港靠房产发展的大城市,香港所有房产商的负债率都在40%,我们的房产商都是90%,怎么活命?全是短命,自找苦吃,所以要把负债率降到70%这是国家红线,进一步降到50%以上是安全线,降到40%以下是优质房产商。

二是大规模的房产商一开发就开发几百万、上千万,不能搞过分大的楼盘,造一个大楼盘几乎就是造一个城市,一个城市涉及到几十个环节,一个环节断档,整个房地产就瘫痪,所以不要把自己的生命链环节过多,哪怕有10%的失误,十个环节的失误叠加,你的死亡率就有90%几了。

三是房地产开发不能过度土地储备,过去土地每五年翻一番的情况下,你这么高的地价买下来,过五年翻一番总是划得来,这个也是不可取的。对政府来说,房地产开发的时候,不能允许房产商背着银行买地。如果背着银行买地,地价、地王就不断地出现,5000万一亩地,1亿一亩地,反正有银行帮我出钱,就敢往上拍。任何房地产开发土地,买土地的钱应该自有资金来买,而不是借钱。自己的钱买了地,地一抵押,抵押银行贷款开发,开发完了再预售款卖给老百姓,这个可以。如果三个环节都是借钱,买地的钱是借来的,开发的钱也是借来的,销售也是预售,90%的负债率就是这么来的,这个营商模式要改变。

现在这个形势下怎么样让房产不要出现大规模的暴跌,一个城市的房价跌30%、40%,老百姓的按揭贷款都变成负资产,这会造成社会不稳定。房地产商一崩盘,最后死的就是跟产业链、供应链的企业,几百个、几千个也会破产,拖欠工程款,施工款也会破产,老百姓付了钱拿不到房也是问题。大规模的房地产破产关闭,变成负资产也是问题,所以大体上要重视三件事。

第一,要关注一个地区发拍房,每一个房地产都不希望房价跌,地方政府也不希望房价跌,房产是抵押品,也不希望抵押品价格跌,老百姓也不希望跌,四个环节也不希望跌,哪怕是没有交易量,有价无市,价格不会跌。但是什么事情会跌?就是法拍房,如果一个城市有1万套法拍房,如果一个城市的交易量,法拍房的交易量相当于一个城市交易量的20%以上,就会出现房价暴跌,1%、2%的法拍房价格再跌也不会影响全局,30%、40%的交易量都是法拍房形成的,法拍房是正常房价的40%、50%,这个时候房价就会影响全城市的房价,所以任何一个城市,如果出现法拍房巨量上升,要当心。2018年的法拍房全国有5万套,2019年到了10万套,2020年有20万套,2021年有50万套,2022年的数字还没有出来,是100万还是200万套不知道,100万套乘100平方米就是1亿平方米,如果经济形势不好,房地产交易不好,出来300万套,那就是3亿平方米,就相当于一年交易量1/5,去年的交易量从18亿降到14亿了,今年如果在12亿左右,如果法拍房出现了3亿平方米,就会推动房价往下降,因为不会全国平均,会集中在某一个城市,哪一个城市出现法拍房多,哪一个城市就倒霉。

作为地方政府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法拍房不能听之任之,法拍是一个市场过程,政府不能叫停法拍,要组织一定的财政资本、国有企业的资本或者社会的资本,在法拍房起拍的第二轮,比如说打八折起拍,到六折的时候你买来,以后作为公租房,作为出租房,人才交流都是划得来的,这个时候你护盘护住,企业拿到了这笔资金还债,如果10万亿一还就还到30万亿的债务链,就形成这样的次序。法拍房阶段要有护房动作,这是第一。

第二,政府应该考虑把房产商在2015年以后购买的十几万亿的土地,打八折或者不涨利息,原价买回来,政府买回来放着不会赔的。但是这个钱出去,把他的库存变成现金,现金封闭运行,花10万亿买回来,这个债务链转三转也可以解决30万亿的解套。一个是房子的供给端,一个是土地的供给端,这两端进行重组,应该是能够使得房地产最弱不至于暴跌,不得爆破式的,能够软着陆,总之所有的企业家不应该再回到原来的坐标,希望有一天,到了明年房地产调好了又出现了土地五年翻一番,房价五年翻一番,这样的事不会再出来,现在的生活场景已经不是1990、2000年住房极端短缺,在那个情况下刚刚启动,爆发性的消费,现在已经平衡了,中国的房产总量已经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平均量,甚至我们的富豪所拥有的房产量比欧美的人都多,因为欧美的老板更多的是把钱变成股票,到德国去,哪怕是100亿欧元的富豪,家里就是200平方米的房子,上千亿美元的富豪都是住100平方米的房子,不会像中国富豪搞一个500平米、1000平米的房子。

所有中国在房地产消费方式上,大家总的把握三点,一是长远来说是支柱产业,是社会稳定的产业,是老百姓共同富裕的产业,很重要。增长发展都会是稳定的发展,跟GDP同步涨。二是解决房地产的问题上,要在几个环节上注重软着陆的措施,三是各种各样刺激房产的措施,只是让房产的市场需求不要过度萎缩,但是这个刺激的结果绝不要想象又回到2010-2015年,2015年到2020年五年翻番的状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进入房产的不要进入了,已经进入的稳稳当当地退出就行了,退不出的不要爆破就行了。

第二个问题其实我在讲大试产的时候已经讲了,中国大市场支撑的产地销和销地产是吸引产业力集群的筹码,世界跨国公司重资本、重资产的企业,这个企业一干就可能考虑几十年的基业,跟中国是脱不了钩的,中国有大市场,有成本低的优势,制造成本六个摊薄的优势,中国的政治社会稳定,中国的人民币稳定,我们讲什么叫货币,货币货币,有货就有币,中国就是世界各种货顶级的供应者,中国有货,美国有币,中美合作一荣俱荣,一起发展。

美国的七八个长处,中国是短处,中国的五六个长处,美国是短处,合在一起,合则两全俱美,脱钩鸡飞蛋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谁也得不到好。但是长远来说,中国哪怕真要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中国的耐力、回旋力更大,中国大市场有大市场的韧劲,就像大海,被狂风暴雨一吹,哪怕惊涛骇浪,但是大海是不会翻掉的,如果是河沟,风一吹就翻掉了。中国这个意义上讲,也不怕脱钩,但是最好我们也不追求脱钩,但是你要跟我脱钩,我绝不会怕你,因为长处在这儿。

现在美国人的命门暴露更多,就是他的货币债务,他的债务已经到了GDP的130%,25亿美元,1万多亿美元的债务,这就等于是12%点几,到了今年肯定会变成35万亿美元,要不了几年,到拜登离岗的时候可能变成40万亿美元,美国债务如果超过GDP150%就是美元崩盘之时。

哪怕这个赖皮债务算零利息,任何人买了美国国债不付利息,本金十年期总要还,40万亿一年就要还4万亿,这是本金,原来是借新债还老债,但是这时候新债发行没有人会买,发不出新债,靠GDP的税收,税收一般是GDP的20%,所以哪怕有30万亿美元的GDP,也就是6万亿的税收。6万亿税收里面有2.5万归50个州,50个州政府有税的,所以只剩下35000亿美元,一分钱不用,全部拿来还债只能还3.5万,而美国政府30万亿、40万亿、50万亿的债都是联邦政府债,美国地方政府的债不算在里面的,所以债务总量是GDP的1.5倍,美国的税收全部不吃不用,全部还债还本都还不过来,这个时候还要再借新债还老债,每年要借要3.5万亿美元,没有人借你,这个时候美元信用崩盘。

所以,对美国来说,最希望的就是跟中国合作,让中国当冤大头帮他买买债,他发3万亿,中国买他1万亿、2万亿,中国救了中国。但是这个白眼狼,你救了他,救他的这一个月、两个月给你甜言蜜语,过后又忘了,甚至有一元神经分裂就宣布我不还你的债了。美国人的美债是美国的命门,是美国人的眼睛,要像保护眼睛,保护心脏一样的保护美债的信誉,因为美国的经济从十年前已经开始每年不发债就活不下去,发债70%要发给全世界国家和企业,美国只消耗30%,这样就把通货膨胀转移到世界,如果发债的信用破了,全世界70%的人不买他的债,他就崩盘,所以这个意义上讲,美元信用是美国任何负责任的政府不敢破坏的,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美债的信用。

如果他狼心狗肺的没有这个信仰,瞎搞,就像俄罗斯跟他一吵架,他就断了俄罗斯买的美债,然后又把俄罗斯老百姓存在美国的钱冻结分掉,然后又不让俄罗斯的货物跟全世界交易,你跟俄罗斯可以断,你跟全世界任何国家一吵架都可以断,大家看到你这个德性就会减少美债的购买,甚至把过去买的美债抛掉,所以去年是美元信用最倒霉的一年,去年全世界抛了1万亿的美债,中国也抛了2000亿,如果美国再不自我维护的话,走到极端,全世界把30万亿美债抛10万亿,肯定崩盘。

所以这个意义上讲,中美脱钩,他有他的杀手锏,我们有我们的杀手锏,真要鸡飞蛋打,中国掌握制造业的实力,掌握制造业的规模,有货就有币,所以中国的人民币是世界最稳定,最有货的货币。中国的货币不是靠举债,中国政府的债务只有GDP的60%,比美国少得多得多,所以中国人民币的信用是最好的,银行信用也是最好的,有时候大家我们有200几十万亿的债务,也没错,M2就是280万亿,但是我们这个M2里面180万亿是企业的债,包括房地产、各种企业的债。美国的企业欠的债是有GDP70%,中国企业欠的债是GDP180%,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又欠了GDP的60%,加在一起就是240万亿,再加上中国老百姓、房地产按揭贷款各种欠款也有50万亿,所以我们有280、290万亿,但是这个债不是政府债,是老百姓的资产、企业资产相互抵扣的,政府债跟货币的信用连在一起的。

这两天美国硅谷银行破产,造成全世界对美国银行信用的担心,大量的企业就把存款转移出来,从硅谷银行转出来,从这个银行转出来到那个银行,都在美国,总是不安全,转出来就到香港,不是香港的银行,是香港的中国四大行,一下子吸收了几百亿、上千亿美元的存款,这才刚刚开始。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只要把我们的信用搞好,制造业的实体搞好,中国的货币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一定会成为世界的强势货币,那时候不是说我的美元不跟你交易,是我的人民币交易网络变成全世界最大的交易网络。

这只是姑妄说之,不做任何网络传播。

主持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一定是任重道远,我相信清华学子也要使命在肩,更是要拿出我们清华经管学院的院训“行胜于言”,用我们的行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稳健向前发展,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黄老师给我们的讲课,谢谢!

下面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第二位演讲嘉宾,他就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煜波书记,陈书记为我们带来的讲座题目是,“数字经济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演讲,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陈书记!

陈煜波:大家下午好,大家还沉浸在黄老师非常磅礴气势,但是又特别有思想的讲座,一个下午听两个报告,对大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我这个报告就充当下午黄市长讲座和晚饭之间的广告插播,所以大家可以换一换思路。

实际上我非常认真地刚刚在学习黄市长的报告,他跟我讲的很多方面其实有很多的相关性,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我今天主要跟大家谈数字经济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样在二十大报告里面,大家都很清楚,高质量发展,黄市长讲中国式现代化,毋庸置疑,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在二十大报告里面,对数字经济有很多的提法,最重要的就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实向荣,就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还提到了关于数字经济的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数字贸易、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文化数字化转型等等。二十大是战略报告,特别高屋建瓴,不会像“十四五”规划,专门地讲数字化,渗透在方方面面。

在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面,为平台经济开了绿灯,这是在过去几年的强监管的大转弯,对于平台经济,特别重要的就是肯定了三个方面,无论是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其实现在还有越来越多的是科技创新,都是大显身手。

我们今天在上海,黄市长讲生产性服务业,上海是五大中心,非常重要的就是贸易中心,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二十大报告里面都特别强调数字贸易的发展,数字贸易可能是下一波全球数字经济治理特别重要的,今天没有时间展开了,我可以稍微提一提。

在去年岁末到今年开春的时候,不断地出台重磅的政策,数据二十条的发布,数字中国的规划,以及刚刚发生的国家数据局的成立,这一系列的政策大家都很关注。

背后都是国家从“十四五”开始,一篇数字话发展,四章,实际上是顶层设计不断地释放出来。2021年10月18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数字经济,习总书记在这次学习的时候作了重要的发言,特别提高数字经济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果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这里面重要的通俗地理解就是很多的高层领导在内部提到的,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决定国运的关键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家也能理解为什么中央把数字经济上升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为什么呢?刚刚黄市长给我们如数家珍讲了国家四十年的改革开放,通过几十年改革的发展,展望我们下一年,下面四十年的历史,我在这儿把时间轴再拉长,我们看看五千年人类历史的文明,看我们现在的大势也许会看得更加清楚。

刚才黄市长特别提到,很多同学特别关注的,现在处在历史的大拐点,大家现在不太抱幻想的结论就是我们可能是过去,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有生之年看到的最黄金时期的全球化,可以说应该是逐渐划一个句号了,也许这是空前的,但是某种程度上在座的有生之年,不幸的也是绝后。过去从1992年苏东事变冷战结束之后第一次出现世界大通,无论中国加入WTO,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体系几乎都是张开双手包容、接受。现在这个大门越来越开始希望向你脱钩了。我们过去三四十年前的发展经验很难向后适用了,更多的是一个大拐点,咱们可能要把时间序列拉长,拉到过去500年,我们现在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甚至是看看五千年的历史。

这张图其实我可以跟大家讲一天,这里面有特别多内容,我们谈数字经济,过去4000多年的人类历史是以土地、劳动力为关键的农业经济,西方崛起和中国在近代的衰落,本质上就是错失了,300年前我们人类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折的关键点,时间倒回到十八世纪的中下叶,人类开始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但是欧洲崛起,而中国衰落,这是经济学家提到的大分流学说。欧洲为什么崛起,中国为什么衰落?现在定论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经常谈到十八世纪末,用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就是1776年,我们经管学院的同学对1776年不陌生,中国1776年是乾隆年间,我们是在康乾盛世,这是帝国大厦即将倾倒的回光返照。为什么呢?1776年是英国的也就是苏格兰的亚当斯密出版了一本书《国富论》标志着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确立,黄市长花了很长时间讲统一大市场,你要说这个概念从哪儿来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就提出来市场是看不见手是国家财富的来源,亚当斯密的理论是什么呢?就是三段论,叫市场的扩张与整合,导致了劳动分工的加剧,劳动分工的加剧导致了财富的积累、经济的增长。在农耕时代几千年,我们为什么没有看到这么多财富的积累,因为没有工业经济时代这么强的劳动分工,因为农业经济时代,我们所说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什么农业经济没有这么强的劳动分工呢?那是因为农业经济时代没有市场的扩张和整合。

为什么在十八世纪中下叶产生了,其实也不是,无论从哥伦布麦哲伦开始通过暴力战争开拓市场,促进了劳动分工的加剧,在殖民地种植甘蔗和棉花,将甘蔗和棉花运会欧洲本土,生产成棉花、纺织业和蔗糖,再卖给全球,就产生了资本的积累。

但是在中国有郑和下西洋,舰队远远超过哥伦布和麦哲伦,为什么我们走向了衰落呢?郑和下西洋以后我们出现了海禁,无论是英国还是荷兰,虽然是小国,但是通过扩张大市场,虽然是通过战争和殖民,但是扩张市场增加了劳动分工,劳工分工的加剧导致了资本积累。

中国恰恰是自我封闭,由于中东伊斯兰教的起来,以及蒙古,使得陆地的丝绸之路中断,我们自己又将海路封闭了,中国的闭关锁国使得我们的市场越来越萎缩,所以不是落后就要挨打,我们怎么落后的?我们学的历史是列强侵入我们,使我们近代落后了,但是我们先是落后了再被挨打,怎么落后的呢?你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到了康乾盛世的时候又是海禁,满足于泱泱大国。

今天我讲得很简单的道理就是看这个节点,就是错失了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的机遇,中国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也验证了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今天有来自祖国各地的校友,主要是长三角的校友,我经常在学校讲这个例子,我是江苏人,我们小时候看到很多浙江人到我们这儿挑着货旦卖东西,为什么呢?改革开放了,浙江山多地少,所以逼着他们走出去,首先来到我们江浙沪,因为是地缘相近,人员相亲,我们不会把他们抓起来,不会投机倒把抓他们。浙江人挑着货旦卖给我们糖、鸡毛、剪子,卖给大人的针线活,这就是鸡毛换糖的故事。

90年代浙江人通过80年代不断地扩张,从浙江扩张到整个包邮区,不断地产生了劳动分工的加剧,在浙江某些县就做纺织,就做打火机,就做木材、木雕,90年代浙江人继续向全国走,拓展市场,就有了浙江人的浙江厂、浙江村,这个时候我们就看到他们越来越专业化分工了,我只生产纽扣,只生产服装,纽扣和服装可以卖到全国。

到了2001年,一个伟大的影响历史的事件就是中国加入WTO,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国不需要通过战争和殖民进入全球市场。所以这个时候浙江人就可以把纽扣、打火机卖到巴黎、米兰,可以卖一粒纽扣,哪怕赚一厘钱就卖给全球,别看义乌一个商铺,实际是卖向了全球,浙江的故事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印证了300年前亚当斯密研究的结论,就是市场的扩张和整合,导致了劳动分工的加剧,劳动分工的加剧导致了财富的积累和增长。

我这个就把黄市长讲到的统一大市场的基本逻辑讲清楚了,那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开放,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了。

同样1776年还发生一件事,同样是在英国,同样是苏格兰人瓦特发明了改良的蒸汽机,英国成功逆袭了荷兰,荷兰是欧洲的马车夫,荷兰是世界上第一个股份制公司,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在荷兰。英国怎么逆势荷兰呢?瓦特1776年改良了蒸汽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支持,技术成为生产要素,为什么瓦特能够成功呢?瓦特是什么?因为在英国拥有蒸汽机,瓦特发明的改良的蒸汽机最适合落地的场景,英国当时是将大量的蔗糖、棉花运回英国本土,特别需要有能够替代劳动力的技术,英国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煤炭资源,改良的蒸汽机可以将煤炭和水利资源变成劳动力的替代,而荷兰没有,这就是什么呢?这就是美国看中国为什么人工智能中国可以做的起来,为什么中国人工智能是唯一一个国家可以跟美国竞争的呢?不是因为中国本质上说整个科研在全球有多发达,是中国拥有人工智能最适合落地的场景,因为我们有场景和数据优势,不断地迭代和更新我们的模型。

我刚刚讲了过去三百年发生的历史,我们怎么落后的,别人怎么富强的,这就讲到我们现在,我们千万不能再错失,就是我们可能再往前针对祖宗八代都没有机会赶上的历史,你得再往前300年,除非你的祖宗在明代的时候突然想起来要开放,也许中国的国运就改变了。很可惜,我们的祖宗错失了机遇,走了一条反路。

现在呢?现在就是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成为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之外的第五个关键要素,其实在工业经济时代,我们说瓦特其实是一个发明家和企业家,瓦特有两个朋友,按照现在就是VC在支持他,产业资本家,工业经济时代最伟大的是亨利福特,他发明了流水线生产汽车,所以福特那么伟大,我为什么讲福特,就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和校友,现在科技创新不仅仅是科学家和发明家的事,同等重要的事是企业家的事,科学家和发明家,也就是科学和技术是解决生产力的变革,只有生产力的变革只能停留在实验室,同等重要的是需要在座的企业家生产关系的变革。

我们现在说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我经常跟各级领导讲什么叫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不是商人,企业家是发明生产关系的。企业家是把我们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要素资源通过你们非常有创造力的创造发明,把它不断地叠加放大倍增,这不是科学家能干的事情,这非常重要。

数据经济时代,数据成为重要元素,数字经济的元年是哪一年呢?是2007年,2007年苹果发布了iPhone,将我们人类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的第一级伟大产品,为什么?苹果为什么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市值3万亿美金的,去年所有的科技公司都在掉,他掉了1万亿还有2万亿,其他几大巨头的加起来还不止,难道仅仅是一家智能手机的制造商吗?难道仅仅是一家智能硬件的制造商,或者难道仅仅是一个制造商吗?苹果是什么?只有把苹果是什么回答好了,才可以回答好什么是数字经济的内涵,为什么苹果市值这么高?

为什么iPhone是将我们代入数字经济时代最伟大的产品?iPhone出来之后短短的一年之内,最大的竞争对手诺基亚被打倒了,而苹果是手机市场的外来者,诺基亚当时无论是从均研发投入、人均专利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技术比苹果强,但是诺基亚为什么败给苹果呢?很多人说诺基亚时刻,诺基亚时刻是什么呢?诺基亚为什么败了呢?诺基亚不是技术不行,不是生产力不行,是生产关系不行。诺基亚满足我们今天这么多的校友,我们来了300位校友和同学,各种不同硬件的手机,我们家里还有质量非常好,所有诺基亚手机出场都出一个耐摔测试,到现在肯定家里都会有,但是很快被苹果打败了。

诺基亚满足这么多需求,靠的是极致的硬件,就是工业经济时代的思维,而苹果所有人,我们用到苹果的iPhone是一模一样,但是所有人的iPhone又是千人千面的,靠什么呢?靠APP,靠软件,所以是软件定义,数字经济的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软件定义,平台支撑,最核心的就是数据驱动。无论是诺基亚还是福特,进行研发的时候,以及我们今天很多校友,你们企业绝大多数的研发流程都是靠先做研发,做做测试,再做发布,但是我们自从有了APP以后,我们所有的互联网企业,所有的APP都是先上线,有一个测试版,靠用户下载APP的数据,靠用户使用APP的数据,靠用户给APP打差评的数据,不断地迭代更新,用户和企业之间的互动数据,我使用APP,就留痕了,留痕的数据帮助企业创新。

同样的道理,特斯拉,每天开车,你的路况,驾驶行为的数据,特斯拉在充电的时候,这么多数据就会上传,特斯拉分析就会整个智能驾驶操作系统的更新,所以苹果和特斯拉干的是一件事,本质上就是将数据作为他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苹果为什么市值3万亿美金,苹果最重要的价值来自于什么?来自于苹果的IOS和iCloud的数据。苹果说最在乎用户的隐私,2021年的4月份他们推出一个APP跟踪的透明计划,任何一个APP如果跨APP采集你的个人信息,苹果会强制APP弹窗,要求得到用户的授权这一件事使Facebook2021年损失了100亿美金,使美国四大网络巨头损失了100亿美金,这四家巨头都是靠卖广告,靠卖精准广告,什么叫精准广告,一定要知道你个人的信息,个性化的推荐广告。

但是因为苹果这么一干,只有不到四成的用户给APP授权,超过六成的用户不同意,超过六成的用户没有办法做精准广告,苹果是世界上最大的数字经济的生态系统的运营商,也是最大的数字经济的规则的制定者。

马斯特收购了Twitter要让它业务转型,从卖广告开始转为收年费,但是都绕不过苹果,苹果构建了比马斯特更大的生态系统。

真正的数字经济是什么?不是你是IT的企业,不是你用IT,用数字经济,用云平台、大数据就是数字经济,你得要将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这才是数字经济。

2010年我当时还在美国工作,我和我的两位合作者就提出了“市场相变”理论,相变就是一个拐点,亚当斯密的理论,传统市场就是企业创造价值,顾客消费价值,这是劳动分工。在农耕时代,你是农民,既是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价值消费者,你种地自给自足,你自己消费。但是现在是企业苹果是价值的消费者,用户是价值的创造者,我们贡献数据,我们给腾讯,给微信贡献数据,我们是价值的创造者,腾讯是价值的消费者,所以我们现在更多地不是资源配置、价值交换,是资源整合、价值共创,我们过去市场经济主要靠供求价格,但是现在绝大多数的APP是免费的,没有价格,那价格靠什么进行市场主要的调节呢?实际上是靠我们每一个用户和APP之间相互的互动。

什么意思?实际上这个APP不是免费的,每一个人在使用和下载APP的时候,所有的同学,学经济学最基本的效用函数是产品的效用减去价格,但是现在这个价格是零,这个基本的经济学怎么办呢?其实不是零,是你个人的数据,不是P,是你个人的数据,你在同意不同意用这个APP的时候,这个APP是免费的,你在权衡用不用APP的时候,你权衡我贡献多少数据,他问我要多少数据,我才用它。大家想过没有?现在APP问我要一堆数据,我不用了。所以数据和价格就成为两个最基本的我们市场的主要调解机制,这就成为颠覆最基本的效用函数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数字产品是免费的,怎么靠价格呢?其实不是免费的,是数据。

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逻辑跟欧美国家完全不一样,因为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前提是“四化”同步,是没有走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就迎来了信息化,美国是前面“三化”已经完成了,而我们没有,硅谷的互联网巨头是卖了很酷的赛车,为什么卖到中国来水土不服?不是因为中国的防火墙,我们上不了Google和Facebook,不是这个原因,否则怎么能解释eBay被淘宝打败了,我们说亚马逊仍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企业,市值第二高贝索斯将他和弟弟都送上天了。但是在中国,2018年宣布公开从中国电子商务市场退出,但是AWS的云业务还在中国保留,电商市场没有意识形态的管控。本质原因就是硅谷在卖赛车,跑到中国来全部是烂泥地,因为我们没有完成工业化、城镇化。

我们的机遇就是可以通过信息化和数字经济走完西方发达国家一两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但是不存在一个弯道超车的说法,就是天下没有这么好的事,开车弯道超车是要翻车的,必须要解决前面“三化”没有解决的痛点,什么痛点?你的路是泥路,要修路,你的市场上缺乏诚信,要解决诚信问题,我们怎么解决的呢?我们可以是换道超车,我们从北京到上海来,过去只能是农耕时代骑马,工业经济时代坐火车,现在可以坐高铁,但是同样你得走将近2000公里,不要想有捷径。

怎么走的呢?2020年我给联合国写了一个介绍中国数字经济的论文,其实中国发展数字经济最重要的逻辑,一是数据是关键生产要素,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数据资源,怎么做到的呢?数据资源是再生资源,所以第一件事情就是政府前瞻性的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这个才能将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人口红利转化为数据红利,否则我们还是人口,而不是数据,现在就是网民了。所以我们去贵州这么一个偏远的内陆省份,99%的自然村都有4G,百分之百的自然村都有3G,再远的自然村都可以做直播。

我讲这个大家要很清楚这个逻辑,对我们下一步十年发展数字经济特别重要,怎么讲呢?政府和国企干什么事?这就是民营企业干不了这个事,但是民营企业干什么事呢?就是企业家精神,民营企业就是根据我们“四化”同步的市场环境,不断地探索试错,去闯,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于我们“四化”同步的数字经济的商业模式。

比如说阿里巴巴淘宝把eBay打败了,支付宝是解决了信任问题,eBay最大的敌人不是淘宝,是中国每一个城市都有的假冒伪劣泛滥的招商厂,二十年前我们伟大首都天安门旁边还有闻名遐迩的秀水街,这是eBay最大的敌人。但是我们没有靠西方完善的法律体系解决了,我们是靠电子商务把假冒伪劣解决的。怎么解决的?淘宝发明了支付宝,可以无条件退货,但是支付宝的钱是打给了第三方账户,不是把钱打给了卖方,虽然eBay有PayPal,但是支付宝其实就是一个生产关系的发明。

京东,我们分析京东十年百万用户海量数据,京东就是靠自营物流解决了信任问题,谁愿意干重资产的事呢?重资产的自营物流就解决了一个闭环信任问题,其实某种程度上自营物流是走在前面的,2019年开始,亚马逊超过一半的产品是搞自营物流。电商最后一站是在哪里?生鲜电商,即使在发达国家也面临问题,即使是有品牌的,高质量的,在运输途中腐烂了怎么办?所以也逼着亚马逊,亚马逊最早开始收购美国最大的有机线下商店叫全食,就开始做生鲜电商。在中国本质上这是伟大的企业家精神不断地试错试出来的,也不是先天多英明,我们看到的是成功的几家,没看到的是死掉的一大批。京东的自营物流是谁买单的?不是国家邮政局,是靠开放的创业投资环境,是靠大量的VC,这就是三驾马车,缺一不可。

所以其实是什么?我们的政府和国企干前瞻性的数字基础设施,我们的民营企业,包括外企、私营企业,伟大的企业家精神试错,开放的市场环境去融资,这就是过去二十年的经验,中国探索出了如何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发展数字经济的模式,中国的数字经济出海最成功,从东南亚“一带一路”国家,美国、硅谷也搞不定。

我们再往下走,只有把我们过去二三十年数字经济的逻辑讲清楚了,才会知道下一步怎么发展。

中国从消费端的互联网,生活性的服务业进入生产性,进入了制造业、物流、商贸,大家再梳理一遍的时候,我们发展生产端的数字经济,数字优势在哪儿呢?

我们跟欧洲,跟美国的发达国家相比,别人的实体经济数字化远远走在我们前面,我们中国的是几百几千家小企业,可能自动化都没有实现,怎么做数字化?这个时候怎么办呢?需要政府前瞻性的数字经济的基础建设,5G、工业互联网等,我们完备的工业体系所带来的场景优势,我们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纺织业、工程机械等等一系列的制造和使用场景优势,但是这些没有数字化,没有数据,因为很多还是劳动密集型,所以这个时候需要尽快地在美国将我们的制造业、高端制造业回流之前,尽快地数字化,把我们的场景优势变成数据。

我这几年一直讲机遇就几年,非常重要的,你可以大的央企和大的龙头的民企可以自己搞工业互联网,但是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连工业化的进程,就是出现了每一个行业有两三家寡头,在中国很少,所以就得赶快靠这些新型基础设施,把这个行业,把这个区域,就像浙江,就得把一个区域的纺织工业,一个区域的搞五金件生产的全部上工业互联网。

这些场景优势变成数据优势以后,最大的数据是什么?电商带来的收益是什么?过去哪怕进上海的华联,买了什么东西,除了售货员知道,厂家并不知道,不知道用户的需求和购买习惯。同样的道理,工业端不知道用户购买了我的机床干什么用,购买了我的零部件干什么用,一旦数字化以后就知道买了我的机床和零部件干什么用,我挖掘数据洞察他的需求出来,可以提供更好的创新性的产品,其实就是工业互联网上的工业APP,工业APP是什么?就是生产服务业。我就可以帮助你技能性、预测性的运维,你的机床没有出现问题的,通过数据挖掘我知道你的机床有问题了,告诉你要换机床了,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做的。

我们怎么实现我们高质量经济的发展呢?长话短说,非常重要的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本质上就是现在供需不匹配,本质上就是西方走了一两百年的经营理念的变化,我们现在才走了三四十年。

西方一两百年走完了哪几个阶段?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福特的生产完美化,就是中国几乎所有的代工企业和制造业干的事,就是靠产能优势,靠效率优势把性价比做到极致,靠规模优势,把性价比做到极致,我们很多校友都在这个行业,我们老板自己一个人做销售,因为性价比极致,所以跨国公司供应链采购总监自然从我这儿买。

但是现在性价比极致别人不需要,你的产品满足不了个性化需求,这个时候就出现销售导向,不断地向他们强卖,像房地产、保险的等等。

最最健康的是市场导向,什么是市场导向?就是经营用户,就是我们同学,这么多年,在这个行业,比如说做纺织的,做机械的现在的增量市场越来越少,只能在存量,就是我卖了这么多年,新的客户越来越少,但是同时又有这么多存量客户在这儿,又有运维的需求,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经营,不是经营过去的产品,是经营你的用户,不是要为你的产品发现合适的顾客,而是要为顾客发现合适的产品,过去这么多年的客户,他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你得洞察出来,你要把他更加了解你自己的需求。

怎么知道呢?通过数据化,通过用户使用APP的数据,那就是我得知道我的这些无论是生产端还是消费端使用行为的数据。像星巴克不是卖咖啡,是在卖用户对咖啡文化和洋气生活方式的需求,所以星巴克可买到咖啡,买到茶,买到蛋糕。

下一步就是要将数据链,将实体经济到制造业到物流,到最上游的零部件供应商,把它打通。去年复工复产,通过数据把整个上下游打通,你才知道堵点在哪儿,现在打通以后你才知道终端用户的需求,我们同学做B端用户的要了解B端用户客户的需求,你就能够搞定你B端的客户,你是为你的B端的客户创造价值,他才从你这儿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这是数实相融最根本的。所以下一步的数字经济一定是在整个价值链的上下游打通,而这个是西方发达国家也没有做过的,因为西方发达国家在每一个价值链的环节都形成了一个巨头,谁打通谁呢?这就又只能靠我们自己探索。所以本质上数字化转型,我跟咱们同学讲的叫数字经济与数字化转型的逻辑,你把逻辑讲清楚,逻辑是什么?逻辑就是我们思想的操作系统,你没有思想的操作系统,你看到新的东西,你脑子还是一团浆糊,只有操作系统,你遇到新的东西才能不断地更新迭代。数字化转型最根本的逻辑就是经营产品向经营用户转型,怎么经营用户?就是从数据运营向运营数据转型,什么意思?就是你得先把所有的业务和流程数据化,但是这只是1.0版本,你还是工业时代的思维,经济数字经济的思维,苹果是智能手机公司,是什么?是运营这么多iPhone用户的数据的服务运营商,所以他要做到数据的业务化,实际上所有的产品只不过数据价值化的载体而已。你貌似在纺织行业,貌似在制造业,貌似在建筑业,其实你的数据产生的价值已经可以通过你的数据产生的产品,不一定是在传统的行业了。

最简单的,很多人说通过供应链的数据就很容易做供应链金融,其实供应链金融不过是供应链数据化的价值手段而已,最终还是靠数据。我们讲数字经济转型时代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我是谁,在数字经济时代我是谁。

再往上走,我们数字经济是根本性的改变我们的农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一二三产融合,什么叫一二三产融合?我上次去贵州,我跟他们讲,我说举一个例子,总书记去贵州考察了毕节乌江边上的苗寨,负责美,那是异地安置,数字时代做旅游业和工业时代做旅游是不同的逻辑,工业时代是好山好水圈起来卖门票,200块钱一只大虾,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只来一次,看完了以后谁再去第二次,理性的可能是不宰白不宰,门票很贵,农民就说你就来一次,不宰白不宰。

数字经济时代,毕节的苗寨特别美,每一家都是江景房,这个时候我们旅游干什么呢?其实可以这么干,我们在上海的去那个地方特别漂亮,去那儿以后门票免费,住在民宿里面,好山好水随便看。早上是老板娘给你亲自做早餐,是什么早餐?是他们家后院刚刚长出来的松茸,松茸炒蛋,5分钟送到你桌子上,吃的是刺梨汁,你觉得特别好,又不贵,回到上海特别怀念,这个时候就想赚什么钱呢?因为你感受很好以后,到逢年过节,你跟民宿的老板就成了朋友了,老板就说,我们家马上季节到了,松茸要上市了,我给你发两包吧,他们家很少,你肯定都不问价格的,有多少发多少。到了春节你就问你们家有什么当地的土特产,给我发十箱,我孝敬两边父母。他就从一个农民变成了一个高端的有机电商的服务运营商,这不就是一二三产融合了,就是经营私域流量就够了,就经营这些一年这些来自一线城市的中产阶级的就够了。成功地实现了从农民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了转型,他没有必要跑到富士康打工,现在通过远程医疗、在线教育也可以得到一线城市的教育和医疗。

江浙沪的民宿做得非常好,北京的民宿做得非常差,其实民宿最重要的不是说一定要让你来我们家来住,最重要的就是经营用户,是一个用户流量的入口。体验好了,江浙沪有很多刺绣、文化产品,我老家江苏靖江市上海都去我们那儿吃汤包、河豚,去一趟以后就变成了你的私域流量,逢年过节,汤包上市了可以给你快递出来,再创新把河豚做成新的美味的东西,快递出来。这就是一二三产融合,有巨大的机遇。

数字经济的最内核是什么?数字经济跟绿色低碳发展,中国为什么可以实现双碳,数字技术是智慧能源的大脑,将我们的新能源技术,风、光、水发电技术,最终实现分布式发电,分布式发电很难,要做到上网,有峰有谷要平峰平谷,现在通过智慧能源实现一个智能的调度,现在储能技术也很发达了。

过去300年来的工业革命就是三个领域产生的,第一个领域是信息革命,信息革命从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术到电报、电话产生了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现在是互联网3G、4G,再到新的工业革命是什么呢?汽车、火车到飞机是交通的革命,现在出现新能源的革命,新能源汽车,无论是马斯克推动的智能网联汽车,还是自己搞的SpaceX,最内核的是能源,交通的变革就会推动能源消费的革命,工业革命时代带动了化石能源的消费,现在通过数字能源根本性地摆脱我们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马斯克是一个人把这三个领域全干了,在通信做星链,卫星互联网,然后收购Twitter,交通,特斯拉、SpaceX,还有能源,马斯克很早就是美国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公司Solar City的创始人,美国的别墅房顶做太阳能的发电,把电卖回他的电网。

黄市长讲到最后说怎么人民币摆脱美元,核心的就是通过数字,为什么发展数字货币,就是数字化是根本性地改变工业经济时代的,你可以说是对石油的依赖。

最后再讲一下全球数字经济的格局,本质上就是美国通过数字技术的霸权,现在在构建全球的数字霸权,欧盟通过欧洲经济的主权想要通过立法扳回在数字治理的话语权。我在过去两年不断的呼吁平台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主力军。

昨天我们刚刚发布了全球数字人才的报告,我向大家汇报一下,中国跟全球唯一的一家,也是最早一家对全球的数字经济和数字人才进行研究的,全球的数字人才我们研究了第三年了,对全球31个创新人才,根据领英的数据,现在是5400万的数据进行挖掘,从2016年开始最早研究数字人才,包括在2018年在上海发布长三角一体化,李强当书记高度重视,当时习总书记到上海发布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

2020年和去年对全球数字人才进行研究,数字人才不仅仅包括ICT技术人才,也包括在座所有同学,就是跨界的有数字化素养,但是又懂管理,懂运营营销的战略级的人才。

我们对中国每一个城市的数字人才,从2016年开始到现在,发现数字化转型成为重塑区域和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国数字人才走在前面的认识,无一例外都是中国经济发展走在前面的。

我们对全球的人才做了研究,5300万的人才,这是我们对2021年的数据,这是疫情的第二年,我们做了研究,发现全球数字人才都在增加,欧美发达国家某种程度上比我们快,中国大部分数字人才都在ICT行业,而欧美发达国家绝大多数的数字人才都在传统行业,就是实体经济。

这个图是2021年相比2020年,疫情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相比我们发现中国的城市几乎数字人才反而还是回流到了数字产业,就是ICT和互联网行业,但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数字人才反而向传统市场流动,增加了互联网数字行业人才的需求。

我们看一看这是欧美发达国家,我们举一些城市,他们的数字人才最多的行业,相对比较多元化,有金融的,有软件,有制造业,中国呢?所有的城市,数字人才最多的都是软件和互联网行业,第二位的都是制造业,这还是比较可喜的,制造业中国这方面还是可以的。

我们看全球我们找了六大行业,把全球数字人才在每一个行业排在前十位的城市,我们发出来看一下,首先中国的城市在制造和消费品行业绝对有优势。

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硬件中国也比较强,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相对来说在各个行业就比较均衡,欧洲,刚才黄市长讲公司服务,欧洲在公司服务业是最强的,2020年前十位的里面只有一家是美国的,其他都是欧洲的,去年的时候上海进了公司服务业的前十位,这是非常难的,生产性的数字服务人才排在第五位。

其他看制造业中国相对来说,制造业和消费品中国的数字人才是相当有优势的,一定要把这个优势发挥好。

我们对全球31个城市,每一个城市的数字人才的技能排在前五位的技能做一个分析,这是2021年的数据,我们发现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仍然是数字技能为主,新增加的技能反而更加是数字技能,比如说web网站开发,行业技能稍微有一些就是数字营销。

再看看欧美发达国家,美国硅谷的数字人才排在前五位第一是房地产,第二是医疗管理,波士顿第一是医疗管理,第二是房地产,这些已经是数字人才了,说明什么?美国的数字人才是非常懂传统行业的。

我们看欧洲,欧洲的数字人才每一个城市前五个技能也是数字技能和行业技能比较均衡,比如说慕尼黑排在第一位的是制造运营,然后才是web开发,伦敦是建筑工程。布鲁塞尔是公共政策。

通过这个角度,我们会发现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比,我们的数字人才技能比较单一,而欧美发达国家既有数字化素养,又懂实体行业。

数字技能有两类,一类是基础性数字技能,特别重要的是颠覆性的数字技能,什么叫颠覆性数字技能,就是数字技能颠覆性的变革技术科学,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到新的蛋白质,而不是靠大量的实验这对很多基础科学产生颠覆性变革,这就是科学智能。

我们找到十大领域,基因工程等等,北美地区城市颠覆性技术渗透率较高,中国相对弱一些,但是也有一些亮点,上海的航空航天工程、材料科学、纳米技术。

我们看看去年跟前年比,中国这些城市,在颠覆性数字技能方面,红线跟去年相比持平,纳米技术、材料科学都增加,上海纳米技术、材料可是前年的2.5倍,增加非常快,南京纳米技术、机器人,杭州就相对2021年有一点停滞,深圳是纳米技术,苏州也是纳米技术,中国的都是偏纳米技术和材料,就是用数字化的技术做大健康,纳米技术可能是帮助我们突破芯片的工艺。

欧美发达国家很不一样,波士顿是材料增长非常快,旧金山材料增长了5倍,慕尼黑航天航空工程、新加坡材料科学,伦敦是网络安全等等。我们看到颠覆性的数字技能中国也取得可喜的进展,但是跟欧美发达国家我们是互补的,但是速度不如人家快,这也是让我们比较警醒。

总结一下报告,下一步数字转型我们要加强工业互联网新基建,最核心的是打造行业性、区域性的公共的制造业数字化基础设施解决信任问题,实现场景数据化。

二是依托数字经济促进一二三产融合,这长三角特别有场景。

三是打造行业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培养的数字人才供给机制。

四是构建全链条的价值链的机制。

如果很多同学在这个领域,一定要关注数字技术对基础科学的突破,可能我们会迎来数字技术带来的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更重要的弘扬企业家精神,平台是大国博弈的主力军,我们不仅仅是那几家是平台,其实越来越多新的平台会产生,我们很多同学本身就在做平台。

今天就简单汇报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陈煜波陈书记的交流和授课,我有两点感触特别深,在数字经济的赛道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在座的很多企业家有在新的赛道,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所以未来是光明的。第二个感触是从去年下半年一直聊的ChatGPT一直到前几天的GPT4.0,后来我听了陈煜波书记的课,我发现来到现场的是真的煜波书记,刚才提到了人机交互、智能,确实能够感受到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未来我们大有所为,而且大有所期,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每个人的健康问题都已经不是问题,不需要人类研究它了,AI机器人就帮我们分析数据了,这个领域当中我相信大家都有更多的机会。煜波书记的讲课,一定让大家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再次掌声感谢煜波书记。

每次EMBA的活动都邀请到EMBA教育中心的老师,下面热烈掌声有请清华经管EMBA教育中心庄丽副主任为我们做“清华经管EMBA项目二十年发展历程”的介绍,欢迎庄丽老师。

庄丽:尊敬的陈老师,今天最帅的主持人,上海校友会的陈军会长,来自清华EMBA东部新区的会长,亲爱的校友们,今天到会的企业家们,大家下午好!

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听了黄市长和陈煜波老师精彩的演讲都感觉我们今天下午真的是干货满满,相信大家的收获也是非常的大。

今天来到会场的嘉宾们有很多是EMBA多年的校友,也可能对我们EMBA中心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了解,另外还有很多来自于企业家对中心感兴趣的朋友们,所以我也借这个机会简单地跟大家介绍一下EMBA教育中心的一些情况。

清华经管教育中心是隶属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中心,说到经济管理学院到明年是建院40周年,我们是建院于1984年,朱镕基院长是首任院长,经过将近40年全院师生的不懈努力,现在应该是全国乃至整个亚洲最优秀的经济管理学院之一。

大家可能都知道我们经管学院有一个让大家项目的顾问委员会,就是我们的老院长朱院长,在他推动下成立的智囊团,囊括了来自全球政界、商界、学界和媒体界的大咖们,全球最强大脑,一年一次汇聚校园里,不仅为学院发展建言献策,同时他们的到来也是全院师生非常大的福利,每次他们来,所有校友、同学都有机会以各种形式跟他们互动,听他们最前沿的知识分享。

就在刚刚过去的周一,我们迎来通用汽车董事长玛丽·博拉女士,她在我们的新楼跟白老师有一个对话,全院师生都有机会参与,并且学习。

大家都知道我们坐落于清华大学美丽的清华园,由校友捐赠的新楼,也在清华大学110周年的时候投入使用。疫情之后,现在同学们再回到校园里上课,都是在非常气派,并且非常现代的经管新楼里上课,欢迎在座的校友有机会回到清华新楼里感受一下我们现在的教室。

除了清华园校区以外,我们在长宁国际还有学院的上海校友中心,在深圳也有深圳研究院。

刚刚听了关于数字经济的讲座,大家更能感受经管学院教授不仅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他们和企业家交流非常多,所以对中国经济的研判,包括对企业和产业的发展运营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也是在很多机会为我们企业界,尤其是民营经济政策制定上提供非常多宝贵的建议。

“培养产业领袖,塑造企业未来”,这是我们清华经管EMBA我们的使命,说到我们老院长,这是朱镕基老院长给我们EMBA校友的一封回信,老院长非常关心校友们的发展,也多次给我们的校友信笺进行回复,这一句话很强的勉励着我们的校友们不断地把自己的企业做好。他说“每个人管好一个企业,中国的经济就有希望了”,在他的激励和勉励,我们有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EMBA是2002年建立的,也是中国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首批9家商学院之一,去年我们迎来了自己的20周年,在这20年的发展中,可以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不仅是见证者,也是建设者。我们课程中也是不断地迭代升级,并且把清华大学的优势发挥出来,加强产学研的合作,赋能校友的发展,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在自己的位置上为中国的经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

这样的贡献也得到了社会上的认可,也是在去年年底,清华经管EMBA项目又再次蝉联《经理人》杂志“中国最佳EMBA排行榜”的榜首,这是我们第十次获得这样的殊荣,之所以十次是因为这个排名一共进行了十次,所以我们是囊获了十连冠的奖项。

同时我们的合作项目TIEMBA一直是在《金融时报》的排名上名列前茅,2015年排名全球第一,是中国商学院最好的成绩,除此以外多年一直名列前茅,2022年获得了《金融时报》全球EMBA排名第三。在QS全球EMBA合作项目中拿到了第四名的好成绩。

之所以可以在社会上,尤其是商学院这样的行业里取得这样的成绩,我觉得也是因为我们从来不止步于现在已有的成绩,不断地挑战,不断地对自己发出要求的召唤下,努力地前行,以我们课程体系为例,课程体系也是不断地进行升级和与时俱进地进步。

可能大家都知道MBA、EMBA本身就是舶来品,它们进入中国的时候,包括我们作为首批被批准的项目,也是没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当时EMBA的教育就是把国外MBA的课程拿到中国来,经过本土化就可以跟大家授课、讲解。经过十年不断地总结、提炼和创新,所以我们也是最先在2012年的时候推出了“天、地、人、通”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课程体系。

“天”是指企业发展的宏观经济,“地”是企业非常接地气的,平时企业中运营的管理之道,“人”是指企业家的领导力,“通”是更加的广泛,应该说中西、文理样样皆可通。我们内部叫“知晓天时有高度,把握地利有深度,要创造人和有温度,会同八方有广度”,推出这样的课程体系之后,我们还是不断地研讨和创新我们的课程。

在2022年我们的课程方向又进行了迭代升级,也是和我们现在国内的产业结构的发展,还有整个的经济态势相结合,迭代为产业转型、科技创业和数字管理三大课程方向。

在2018年的时候,我们又再一次推出全新的项目,其实和企业家一样,你们在自己的产品会不断地迭代,我们的产品就是教育项目,所以我们在教育项目上也要保持一颗创新的动力,让我们把更好的课程,更好的项目带给这个社会。

在2018年的时候,大家都了解当时的背景,正是美国对我们科技上“卡脖子”非常重要的大的背景,也是源于这个原因,所以未来科技项目从推出之日起就是以“为国家培养掌握核心科技、引领中国未来、贡献人类社会的科技型战略企业家”为培养目标。所以招生方向召开在中国核心科技企业的创始人,另外还要转型升级需求的企业家,无论是传统制造还有智能制造领军企业的管理者,是面向他们。这个项目推出,到去年一共是五年,每年一个班,现在是五个班,我们的入学人数是不到300人也是在我们严格筛选下,这300个企业家行业分布首先都是在实业,实体经济非常重的比例,其次他们所在的行业也是非常新的,有很多的技术含量、核心科技的行业。在这将近300位同学中,又有将近60家是上市公司的实控人,百亿以上的企业有40多家,为什么这个项目从一推出到现在有50年的发展,我们真的是为这个项目注入了非常多好的资源,尤其是我们把很多清华大学独有、独特的资源注入到这个项目里。

陈煜波老师是这个项目的责任教授,也是他的推动下,不断鞭策下,推出了“10+1”无限联盟,清华大学有非常多的国家级实验室,真的是百年清华的宝藏,可是如果我们只是来清华上课,上完课,我们企业家又有很多的社会实践、社会活动和自己的工作就走了,那我们放着清华大学这么多的宝藏,我们只能看一下或者了解一下,并不能真正地更多地吸入地知道,并且去利用它,所以我们也是把这个“10+1”联盟,把清华大学这么多实验室,包括好的学院有深入的合作。

大家可以看到这个1就是我们的经管学院,这个10我们已经建立的合作院系基本都列出来了,比如说清华大学的材料学院、电子工程系、航天航空学院等等有十几家,这个“10”是一个概述,在这个“10”的基础上还可以不断地往里加,这个是吸引了社会上很多企业家来参与、了解我们这个项目非常大的优势。

我们和院系之间的合作并不是简单地非常粗浅的合作,实际上我们把这种合作融入到课程里和教育设计里,就以我们的课程体系来说,课程体系也是双轮驱动,“政经智慧”与“未来赛道”,“政经智慧”就是经管学院,经管学院是中国最强的政治经济管理方面的学术和商学院的品牌,所以我们会把最新的行业发展,包括政策制定最前沿的解读放在我们的“政经智慧”里面。

同时和我们合作的院系,他们也在各自的领域里,尤其是行业发展的前瞻性、政策制定的背后的原因也会融入到我们的未来赛道体系里,通过课程和同学们分享。

除了我们的课程以外,我们每一位同学,在这个项目里都有两个导师,一位是来自于经管学院的工商管理类的老师作为我们的导师,会对我们企业发展的商业进行指导,无论是模式还有在商业上一些管理之道会有指导。同时还有一位科技导师,如果我们在这个行业里的同学,比如说提到这么多合作的学院,如果有能和你对上的有一位老师会企业的发展,真正产学研的转化进行非常深入、进一步的探讨和合作。

我们的校长说过大学非大楼而大师,我们课程非常强大,并且有非常敬业的师资,我们会引入经典理论的原创人,在企业运营中和商战中,不止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还要知道后面的理论依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样还有很多院士、人文大家、业界翘楚跟同学们进行非常深入的互动。

今天大家一下午满满的干货,我很快结束我的介绍,最后隆重推出我们EMBA的校友会,其实今天在我们会场除了上海的校友以外,还有来自于全国十几家东部新区的会长,感谢他们百忙之中参加我们的活动,我们的校友经过二十年的发展,EMBA将近9000位校友,有58家校友会和协会,正是因为所有校友的支持,有各位理事努力的奉献,所以我们现在的校友工作应该是真正的校友的另外一个家园,在这里大家不断地进行交流,可以互相赋能,并且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平台。

学习即成长,成长即未来,选择企划就是开启了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希望大家持续对我们关注,也希望未来有机会在清华园更多的见到大家,希望我们成为有远见的思考者,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庄主任的演讲。

多年来,清华经管EMBA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同频共振,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建设者。今天我们也特别有幸邀请到了东部新区理事会的成员,有来自祖国最北端的黑龙江校友会的校友,也有来自于祖国最南端的香港校友会的同学,当然也包括台湾,包括广西、浙江、北京等校友会的代表来到了现场,正像庄主任讲的EMBA的平台是大家的,是属于每一个清华EMBA校友的,感谢有这样一个舞台,也希望我们清华经管EMBA能够越来越好。

亲爱的同学们,到这里我们的企业家年会论坛部分就告一段落了,希望多年之后,当你回望这一年,回望这一天,回望今夜,都会有一份温暖,一份属于清华校友的荣誉感留在我们心里。

接下去18:30我们将举行清华经管EMBA上海校友会2023春茗晚宴,请大家在会场外休息交流,我们与大家晚宴再相聚。

请各位同学上台,让我们一起留下珍贵的回忆,一起合影留念。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luao319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fqkj163@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qkj168.cn/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