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知识付费做的最好的平台

知识付费,知识付费做的最好的平台

这是特别策划「科研先锋」专栏的第五篇文章。我们还将陆续推出走在科研前线的老师们的文字与视频专访报道,欢迎关注。

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李根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众筹、知识平台和金融科技。他为我们分享了于UTD 24期刊之一Management Science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Monetary Incentives and Knowledge Spillover: 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

【研究概要】

付费类型知识的金钱激励对免费类型知识的扩散效应

用户贡献内容近15年来都是非常热门的话题。例如用户在购物平台上写评论,这其中包括了内在动机,如具备帮助他人的意愿;外在动机,如基于金钱式奖励;或者具备建立声誉的兼具内在和外在动机的形式

知识付费的现象自2016年开始变得尤为火热,许多用户争相通过收费的形式进行自己的知识传播,但这对用户本身的自发性回答贡献行为会产生何种影响效应尚不得而知。一方面,用户可以对原先预计写到自愿性回答活动中的内容有所保留,转移到付费知识的传播中;另一方面,用户也可能通过免费类型回答来积累自己的声誉,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用户付费收听其付费类型知识。

当下的主流知识平台大多建立了知识付费渠道,期望知识贡献者创造更多更好的内容。然而要注意的是,尽管这种新兴的商业模式已经相当流行,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为他们所消费的知识付费,但大多数用户还是基于免费类型的知识去阅读和学习。

这篇文章所探讨的就是用户在知识平台中受到外部金钱激励后,其内在贡献知识的动机是否会受到间接的影响。知识生产者会不会将知识倾向到付费渠道以赚取更多的收入?知识生产者是否仍会毫无保留地自愿贡献免费类型的知识?知识消费者能否如往常一样获取免费类型的知识?

这项研究的创新点之一就是探究了付费类型知识的金钱激励对免费类型知识的扩散效应,基于文章的发现,即知识生产者在受到金钱激励后会贡献更多而不是更少的免费类型知识,文章通过实证证据发现了“声誉建立”是背后的驱动机制。文章还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知识收费用户来说,该影响效应在长期会产生异质性影响,验证了挤出效应发生的前提。

【研究心得】

实践贡献变得越来越重要

实证研究角度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发现有趣的研究问题,不同领域的主编都对何为有趣给出过自己的见解。基于该研究问题,接下来需要解释的是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角度是之前的文献没有涉及的。“我们都是在充分熟悉自己研究话题的文献中再往前探索一点,形成自己文章的理论贡献。”

李根老师表示,在此过程中,如何利用数据中的变量寻找到关于假设的检验是很有趣的探索过程。我们需要去细致地看懂自己的数据,特别是每一种结果背后的原因,逐渐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同时,实践贡献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自己做的文章对相关的平台、公司有何启示?能够带来多少直接或者间接收益?回过头来,也可以说明研究问题的重要性。”

分享心得时,李根老师还向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推荐了Freakonomics一书,作者是Steven Levitt和Stephen Dubner。这本书用经济学的方法解释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关联,可以帮助大家对因果性与相关性有更深一步的认识。

科研进行时

知识平台是否应

引入社交化功增加用户粘性

知识平台场景下,不少头部平台都开始向用户提供碎片化的知识,以此来鼓励用户的生产创作。目前,李根老师正在关注这些平台是否应该引入社交化的功能,以降低知识生产的门槛并改变生产形式,以此增加用户在平台的粘性和投入。

近些年技术的变革催生了物联网、5G、云计算、区块链、移动支付技术等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技术。新技术对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贯穿信息系统学科从诞生到现在的研究主题。“如今,我会更加关注背后的影响机制是什么,有没有意思,是否能够通过实证证据量化并验证出相关的影响机制。”李根老师表示,他的研究将会继续寻找场景,从技术的两面性出发,探究新技术对用户行为的细颗粒度影响。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luao319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fqkj163@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qkj168.cn/1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