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感悟,中国近代史感悟400字

#以书之名#

文/青峰

在我的一生中,至少到现在为止,很少有一本书让我读过三五遍后,还有浓厚兴趣继续再读一遍的。

但是,有这么一本书,自2007年以来,我通读了不下二十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特的情况呢?

这一切要从2007年的春天说起。

2007年初,谋划了一年多的从国企辞职的计划终于尘埃落定。我内心感到无比的轻松,尽管对于前往北京发展也有一丝担忧,但是,我仍然充满了信心。

对于一眼可望到头的国企工作,我没有了一丝一毫的激情,辞职去北上广成为了我当时首选的目标。

经过反复思考与权衡后,我选择去了北京。

当时的北京,正处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前夜,整个北京一片繁忙,热气腾腾。

到北京后,用了不到一个月,我很快在一家私营企业安顿下来。

初去这家私营企业后,由于事件也不太多,每周休息2天,尽管当时收入还不高,但工作的环境与可预见的发展前景令我颇为满意。

初去北京,朋友与熟人极少,应酬与交际自然也少得可怜。

不过,这也正好合我的心意。

工作之余,我有大把的休闲时光可供挥霍。

干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广泛阅读。

电子的、纸质的,只要合我口味的,我是来者不拒。

这一时期,是我平生阅读书籍量比较多且较集中的一个岁月。

突然,有一天,从电脑上阅读到了一篇较长的文章,文章标题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标题——《中国近代史》,作者蒋廷黻

那时,我对蒋廷黻是何许人矣,还并不熟悉。但这篇不短的“文章”完全吸引了我。

我连续花了大约7个多小时,一口气通读完了全文。

读完后,我调阅资料,了解作者蒋廷黻的生平,才发现我刚才读完的“文章”是一本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专著,书名就叫《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感悟,中国近代史感悟400字

图:蒋廷黻(1896年一1965年),湖南邵阳市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外交家

这本书的文字一共不过才5万多字。但是,我还记得我第一次读完后的感受:吃惊、震撼、困惑、感叹、惭愧、自责等各种各样的心情充斥着我内心。

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写,中国的近代历史是这样的,历史原来如此生动有趣。

蒋廷黻这本薄薄的史学专著,从此开启了我学习历史的方法,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有一种“任督”二脉被打通的感觉。

这种感觉非常非常之好。

为了反复阅读,我决定尽快购买到此书。

在当时,淘宝与京东线上购物还处于原始的初级阶段,此书无法从线上购买获得。

为此,我跑遍了北京王府井与东单西单各个书店,只为找到这本书。

很可惜的是,偌大个北京城,我找了好几周,也没有发现各个书店有这么一本薄薄的、署名作者是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

仿佛这么一本在中国近代史学上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著作,从来未曾出现在人间。

失望之余,我只好在电脑上下载后,计划通篇打印。

好在单位打印机十分先进,我向单位说明情况后,取得了老总的理解,同意我打印出来阅读学习。

由于电脑上的此书,排版与文字字体及大小,我并不满意。于是,我又不得不花费两个晚上,边再次阅读边加以排版,并对我有启示或令我耳目一新或令我震撼的史学史料加以文字调色,以备再次阅读时有重点或对史料简略的部分寻找资料,加以延伸阅读。

中国近代史感悟,中国近代史感悟400字

图:笔者本人拥有的第一本打印版的《中国近代史》,“书”中彩色部分为第二次阅读后,认为精彩的部分

经过两晚的辛苦,终于排版并将重点内容完成调色。

在单位打印出来后,我开心极了。整个打印耗费A4纸张50多页,消耗彩色油墨也不少。

这次打印版的《中国近代史》成了我收藏的此书第一个版本。

中国近代史感悟,中国近代史感悟400字

图:笔者本人拥友的打印的第一本《中国近代史》

此后的五年中,我一有大段的空闲时光,便一个人静静地阅读“此书”。并对书中所涉及的史料,找来相关书籍或文章,加以延展阅读。

可以说,这本小小的《中国近代史》完全开启了我对中国近现代的一扇大门,同时也让我告别并彻底抛弃了过去中学时代、大学时代所学的历史与历史学习的方法。

对于历史,我从过去似陷莽莽森林,完全找不到方向与出口的状态,一下子变得前方有光,胸中有路,脚下平坦的景像。

这本书从此不只是改变了我对历史学习的认识,也从此开启了我对中国近现代史上人物研究与解读的方法。

过去了无生气如同画像的近现代史上各领域的著名人物,一个个开始如此生动鲜活,仿佛能感受到他们从历史中走了出来。

五年后的2012年,我才购买到此书的第一个版本,武大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接着,是2016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发行的版本。再后来是201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的版本;2020年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的版本;2022年贵阳人民出版社的版本。

中国近代史感悟,中国近代史感悟400字

图:《中国近代史》2012年版

到今天,这本书我前前后后拥有了五到六个版本。每次拿到书,尽管书中的内容,我早已烂熟于心,但仍然是爱不失手,如同见到多年未见的好友,有一种“人生若止于初见”的感觉。

这本书真有我说的这么好吗?

我只能回答:它不仅仅是只有我说的这么好。

该书的精彩对于热爱阅读研究历史的人来说,是一把打开近代历史的钥匙,是阅读历史的读者朋友们的灯塔,是开启普通历史爱好者的密码。

在此,笔者我本人不妨分享一下我对此书的理解与感受。

一、该书是以国际视野,在前卫、公正、开明的态度下,书写中国近代史的,把中国的近代历史置于宏阔的国际背景之下,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蒋廷黻,写作此书时,正值全面抗战的第二年。那时的中国国内,各种“亡国论”、“投降论”、“议和论”、“技不如人论”盛嚣尘上,只有极少数具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对延安提出的抗战最后一定会胜利充满信心。

在这种背景下,自少年青年时代起,就充满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的蒋廷黻,面对国内舆论上的混乱与哀叹,其内心充满了忧虑。开始思考一个重大的社会政治课题: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后衰败到如今这个局面?我们这个民族到底在近代史上范过什么样的错误?我们这个古老而又辉煌的文明古国,在近代史上丧失了哪些宝贵的历史机遇?

带着这一连串的思考,时年42岁的学者蒋廷黻于1938年5月至6月间写出了这一部被后世好评如潮的、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力作,该著作于同年一经出版发行,震动了中国当时整个史学界。

年轻的蒋廷黻以其独特的视野,在这本在其还只认为是初稿、仅仅5万多字的《中国近代史大纲》中,以高屋建瓴的历史大视野,举重若轻地为中国近代史划下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对近代史上发生的历史事件细节的描述和对某些看似轻微实则重大的事件做了全面的解读,让我们认识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性。

比如,作者对近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如林则徐李鸿章等人的描述与解读,远远超过我们过去从正规历史教科书所获得的认知。

他在书中讲到林则徐时说道: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

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责,不敢公开提倡(改革)。

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

在谈到鸦片战争失败时,蒋廷黻在书中道:

鸦片战争的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段在内,是中古的人民。

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那么)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

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此文中蒋廷黻所提出的“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句话如此简单,却是如此的震聋发聩,掷地有声!

笔者以为,就这一句话比起某些史学专家动辄几十万字、长篇大论的一本书还有价值,来得也深刻得多。

在谈到中国十九世纪以前中国的外交时,蒋廷黻先生他写道:

那时中国不知道有外交,只知道“剿夷与抚夷”。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则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他的一切解读都严格地建立在严谨与充分的史料基础之上,决不泛泛而谈,也不凭空论断。真正做到了“有几分史料,就讲几分话”。

二、该书没有枯燥的考据,没有史料的堆砌,以“中国能近代化吗”这一主线,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演变和主要历史进程参与重要人物的生平娓娓道来,却给读者清晰展现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让读者有一种站于山巅俯看历史演进走向的明豁之感。

中国近代史感悟,中国近代史感悟400字

图:《中国近代史》2016年版

在我们过往所读到的近代历史书籍中,由于作者往往堆砌史料,在一些枝微末节中打滚,抓不住历史进程的宏观主线,使读者陷入繁杂而又可有可无的史料泥沼之中,让人四望茫茫,不知所归。

该书则在史料的运用与剪裁中往往点到为止,决不废话啰啰嗦嗦。

在此书中,作者在讲述中国近代历史时,完全不同以往历史中重点讲历史事件的结果如何如何,而是找寻历史事件为什么会发生,中国近代史上对外的不断失败,是什么原因形成的?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其中的教训?对我们抗战建国有何贡献?

在讲到近代史上的一些不平等条约签订中的条款时,作者心情沉痛地指出:

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总而言之,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为什么不能成功?为什么没有再进一步由物质方面的改革推进到制度方面的改革?作者在该书中指出:

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对此,蒋廷黻引用梁启超批评李鸿章的话道:

(李)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下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该书在探求讲述中国近代失败的根源时,所引用的史料皆为第一手材料,决不找第二手甚至第三手材料,更不会做搬运工,流于人云亦云。

三、书中作者批露了近代中国大量外交第一手史料,以横向的比较方式,让读者了解到与之同时代的远东各国的发展与历史现状,从而给人以启示: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伍?原因何在?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办?

蒋廷黻的这本“小书”,虽说写成于八十多年前的抗战初期,可是其对历史的剖析与对国运论断,至今读来仍感新鲜与亲切,没有时代的隔阂之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这一点上与蒋廷黻的求学之路和后来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蒋廷黻,1896年出生于湖南邵阳市,1906年,在其11岁时进入了湖南湘潭的长老教会性质的学校,从小便接受到了比较先进的西方式教育。1911年,16岁时便由基督教青年会介绍,只身赴美求学,先后在俄亥俄州奥伯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修历史,师从当时著名的卡尔顿·海斯教授。

中国近代史感悟,中国近代史感悟400字

图:美国历史学家卡尔顿·海斯,蒋廷黻的老师

海斯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外交家、民族主义史学研究专家。在其严格的学术熏陶下,蒋廷黻得其学术真传,尤其是西欧国家外交史、政治史深有研究。

蒋于1923年博士毕业后回国,旋即由南开历史系再到清华历史系任教,度过了11年的纯粹学者生涯。

1934年,因得蒋介石的青睐,转而以学者身份投身政界。1934年夏,蒋廷黻以蒋介石私人代表身份赴苏联与欧洲访问,同时收集苏联、欧洲关于中国外交史的资料。

抗战前夕的1936年10月,蒋廷黻被政府任命为中国驻苏联大使,从此走上了职业外交家的道路。

我们了解了蒋廷黻这一背景与经历,就不难明白,为何蒋廷黻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等著作中,会出现大量的第一手外交史料,且能阐人所之未阐,议人所之未议,得人所之未得之判断与结论。这一切的得益,无不源于此处。这些都是其它史学家所不具备的条件与资源。

该书中,作者一开篇便紧扣了“中国与西方的差别,本质上是‘中古’与‘近代’的差别”这一宏观的主线,逐步深入展开,从而最终得出结论:中国要改变落后的现状,只有努力去消除这一差别,使中国尽快实现近代化。要实现近代化,那我们就非要承认我们的落后不可,接受西方的近代的先进文化,实实在在地向西方国家学习。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近代史》这本史学著作,是蒋廷黻以一位职业外交家的眼光与视野写就,所以它能令读者读来耳目一新,80多年过去,仍然让人回味无穷。

四、该书不是没有缺憾,然而,其缺憾也最终成为了该书的优点之一。

由于此书成书时间仓促,作者蒋廷黻是利用从苏联莫斯科回国叙职,在武汉汉口等待新的任命这一个短暂的休闲间歇期匆匆写就。从酝酿到成稿,前后只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所以该书的许多章节与作者的研究思考未能来得及全面展开,使得该书中的不少观点及论述都只是点到为止,让读者有隔雾看花,隔纱观景的感觉。

这是此书的缺憾。对于这一缺憾,作者是心明如镜的。所以,蒋廷黻先生在写成此书后,书名最初叫《中国近代史初稿》,以示未最终定稿成书。

1949年,该书第二次付印时,作者蒋廷黻曾这样交待过此书的写作动机与心愿。他说:

“我在清华教学的时候,原想费十年功夫写部近代史。抗战(开始)以后,这种计划实现的可能似乎一天少于一天,我在汉口的那几个月,身边图书虽少,但是我想,不如乘机把我对我国近代史的观感作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

所以,书中呈现给读者的缺憾,正是因为作者当初只是把此书作一个“简略的初步报告”来完成而造成的。

不过,在笔者我本人看来,这个缺憾正是此书的优点之一。这此作者来不及展开的东西,正好让我们后来的读者顺着作者的手指方向,去探求与发掘,从而带来更多更丰富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就好比采矿,有人已经明确指出了矿场宝石的选采区间与范围,有什么样的矿场宝石,我们只要顺着他的指点去一心一意开采就好了。我想,这个过程并不比作者把一堆矿石珠宝直接堆在我们的面前要快乐吧。

人一生中,在学习与求索的过程中,有时过程往往比结果更重要,更让人心驰神往,更让人着迷。

与书为友,我们永远不会孤寂。

一本好书便是一位好友,它让我们人生从此不再孤单,内心从此变得丰盈。它是寒夜中远望可见的一团篝火,它是沙漠中影约可见的一片绿洲,它是归航之人站在船艄远远望见的故乡风景,它是久别孩子的母亲见到孩子时天真的笑脸。

在这个宣嚣的世界,让我们以书为友,从现在开始,去读一本好书。(全文完)

——笔者青峰2023年4月23日于手机屏写毕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luao319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fqkj163@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fqkj168.cn/10765.html